【說起來,咱們老祖宗吃東西有條件的時候是真講究,但百姓們卻是沒有那樣的下層基礎,基本的調味料都得省著用,光是鹽都不能按著自己的口味放,更遑論說是油。
一開始咱們用的都是動物油,但想想也知道,天底下能有多少能煉製油的肉啊,再說,那會兒的豬也是真不長肉,平時做菜能小心的放兩滴都是家裏條件好。
大麻、蕪菁這些含油量較高的植物一開始都是當作糧食,怎麼可能拿來煉油呢?
等到芝麻也就是胡麻出現,加上大麻、蕪菁退出主要糧食的行列,才算是有了真正的油料作物。
芝麻雖然是引進的,但它早早的就在新疆安了家,唐宋時應當是叫做脂麻,按照人家的用途取名的。
其實一直到宋朝油料作物才算是豐富起來,大豆是大家都曉得的,還有芸薹被轉稱為油菜,那會兒的油坊可是到處都是,甚至有人提出要榷(què)油,就是像壟斷鹽鐵那般。
大家想想也能明白這裏麵的利潤和規模。
明朝除了之前的油料作物,還引進了向日葵,隻不過在明朝時隻發現其子可以炒食,等到清朝才子可榨油的記載。】
朱元璋:他真的要生氣了。
今天的內容很有意義,前麵那麼多都是能真正改善百姓生活的,但一次次戳他心窩子時做什麼?
高產糧食他大明發現了,沒有推廣,摘他大明桃子的清朝有了個紅薯盛世。
這次又是煉油,他大明引進了炒著當零嘴吃,人家榨油。
這合理嗎?
【但油料作物上,更為意義深重的是花生的引進。
其實咱們出土的新時期遺存都有過花生的存在,但叫人疑惑的是,後麵全無對花生的記載。
明朝嘉靖以前,花生傳入我國,當時叫做落花生或香芋,初作幹果,用於榨油始見於清人記載。
我說著都有點為明朝可惜啊,這一個個的都是那會兒引進的,偏生東西傳進來再到徹底的認識和使用都需要過程,大明正好承擔了這個過程,清朝就在這方麵比較幸運了啊。】
朱元璋粗喘著氣,越說越生氣。
朱棣也沒好到哪裏去,尤其是知曉後麵可是實行嚴格的海禁,算起來還真是全繼承了大明的這些作物。
不過林書得說句公道話,人家能用那也是人家的眼界。
雖然閉關鎖國這個已經是把眼睛挖了的程度。
【五味裏麵的甜對於大家來說都十分奢侈,提到甜自然就得說到甘蔗和甜菜這兩種作物。
甘蔗的古稱是柘,按照地理條件來算,最早利用甘蔗的地區應當是嶺南百越係,《楚辭》中提到的柘漿就是甘蔗汁,蔗汁凝縮,曝曬後成塊狀,稱為“石蜜”。
漢朝時還是南越王上供的貢品,用甘蔗做原料製成的沙塘漢朝就有,隻不過質量並不好,產量也不高,存在感還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