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永遠的白月光(5)(1 / 2)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17歲的後主劉禪登基,他現在需要考慮的是,和東吳的關係。

從和劉備相遇開始,兩人走的路,蜀漢走的路都差不多是按照隆中對的指導,但現在卻顯然出現來問題,和東吳的關係僵化,蜀漢的兵力財力重創。

諸葛亮那會兒也沒想明白,為什麼和東吳的關係會演變成這樣。

明明有著共同的敵人,為什麼會鬧到現在的地步?難道東吳就真想聯曹抗蜀漢嗎?

也不見得吧,從夷陵之戰後東吳退兵而不是往死裏打便知道,可既然如此,雙方怎麼鬧成這樣呢?

隻能說人家搞不懂就讓自己讀書,試圖找到相似的地方,諸葛亮還真想通了。

雙方之前幾次分荊州,算起來還是蜀漢占了便宜,但卻埋下隱患。

東吳想要得到完整的荊州,並不是想滅掉蜀漢;

蜀漢想要得到部分荊州,也不是為了和東吳扛起來,而是要抗衡曹魏。

但他忽視掉了一點,隻要蜀漢占有荊州,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東吳就會有擔憂。

所以,現在已經很明顯,諸葛亮麵前兩條路可走,要麼全力爭奪荊州和東吳徹底撕破臉,要麼徹底放棄荊州,恢複和東吳的聯盟。】

二者總要有一個舍棄,要說東吳有錯也不能,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放一個能隨時威脅到自己的蜀漢在身邊,東吳也不樂意。

至於如何選,已經很明顯了。

顯然東吳和蜀漢都沒有單獨滅曹的能力,還兩敗俱傷,自然得抱團取暖。

【諸葛亮的誠意很大,所以破裂的吳蜀聯盟再次結成

接下來,諸葛亮的任務便是恢複蜀漢國力,為北伐做準備。

這是一個長遠的過程,諸葛亮儒法並用治蜀,在他看來,儒法並存,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可以說,諸葛亮才是當初董仲舒理念的最好實踐者。

諸葛亮治理下的蜀國,政通人和,君臣無猜。

其實劉禪就是想要猜也猜不起來,他恨不得他相父把事情都做了、】

諸葛亮長歎一聲,陛下啊,他是真的不知道拿他怎麼辦。

【想要發展自然少不了農業,諸葛亮同樣如此,除了基礎性的打擊豪強、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外,當初咱們丞相在隆中那十年的自給自足,叫他對農業種植有親身體貼,所以頒發的法令都脫離實踐。

但既然能被誇得天花亂墜,自然不會單單如此,諸葛亮治理下的蜀漢,手工業所達到的水平也叫人矚目。

鹽鐵、絲織業都是蜀漢引以為傲的產業,商業農業並行。

經濟上來了,咱們丞相自然就得為了北伐做準備,不單單是經濟,還有內部穩定,畢竟劉禪登基後,內部也有許多叛亂,周邊還有不少不老實的。】

“這後主真是一點存在感都沒有啊。”

劉禪:勿擾,我還在讀書,恨不得相父連讀書都不要管我,請不要來我這裏挑撥。

【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收服孟獲,南撫夷越。

孟獲,一個被諸葛亮七擒七放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