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給咱們可是埋了個巨坑,遼東半島後麵又用三千萬兩贖回來,我現在對錢都沒有概念了,但台灣卻是沒人管。】

何止是天幕沒有,百姓一家十兩銀子都拿不出來,可現在腦袋裏動不動就是千萬級別的白銀,有種兩個世界的感覺。

當皇帝沒好到哪裏去,錢錢錢,這他娘的要欠到猴年馬月去啊。

【甲午之戰輸成這樣,紫禁城內歌舞升平,慈禧的六十大壽繼續過,濟濟焉,盛典哉。

清朝不滅亡,天理何在啊?】

康熙要氣死了,他現在隻想知道慈禧到底是出自哪家?

還有他愛新覺羅家的子孫都是什麼廢物?

本就對兒孫防備的康熙,此刻都有種把人全部宰了一了百了的衝動。

【甲午戰爭的失敗恥辱沒有阻擋住封建王朝的腐敗,紫禁城的歌舞升平卻是刺激了許多人,這種悲涼時刻,他們真切意識到,需要改變了。

在這個階段,29歲的孫中山走了一條革命的路,37歲的康有為走了變法的路,42歲的張謇走了實業救國的路。

三個人,三條路,但最終的目標都是——救國。】

革命、變法、實業……這三條路真的能走通嗎?

【先說說孫中山先生吧,按照一般普遍的套路,基本上有個貧困潦倒的童年,孫中山很符合這個套路。

孫中山幼年時期還挺崇拜洪秀全的,雖然洪教主失敗了,但他喊出來的口號實在蠱惑人心,百姓很喜歡。

按照本來痕跡,孫中山除非走他崇拜大哥的路子才能做出事業,但誰叫他大哥突然發跡,在他12歲這年送出國讀書,在外所見所聞叫他心裏有了些別的想法。

這些隻不過是萌芽的種子,別說成型,孫中山本人可能都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在這個過程中,他結識了一些朋友。

一開始他也沒想搞暴力革命,畢竟誰會一開始便想著拚死拚活呢,隻不過他上奏無門,不知是清政府的傲慢還是真的沒有看到,反正他的東西遞上去石沉大海。

孫中山先生當時也是來氣了啊,熱血當頭,既然你們不作為,那我就代表漢人創立一個屬於我們的理想國度。

簡而言之——反了他。】

好奇,許多人就是好奇,這要怎麼反?

聽著就是個手無寸鐵的讀書人,清朝再沒用,不至於被他一個人反了。

【孫中山和幾個誌向相投的同誌們建立了興中會,但人實在不多啊,沒辦法,隻能把另外一些造反的人拉進來。

也就是說,興中會一開始便是幾個讀書分子帶著一群綠林好漢鬧革命。

接下來一段很長一段時間,孫中山到處演講、籌集經費、拉人頭,可惜沒什麼效果,還落得一個‘孫大炮’得外號,都說他隻會講大話。

我都替咱們先生委屈。】

果然,就知道幾個書生想要造反太難啦,這個發展才正常,他們都想不到要如何起家。

來個一心為國的富商捐獻全部家產?

【孫中山先生現在看不到未來,但可喜可賀的是,讀書人這個層麵有人開始覺醒了,讀書人嘛,除了這種比較激烈一點的,還有溫和一點的——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