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草原絲綢之路(3)(1 / 2)

【既然都提到匈奴了,自然不能不提到長城,之前在糧食專題說過,長城不單單隻是作為軍事防禦工程,但老祖宗都沒注意到的地方,它成為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界限。

匈奴和漢朝的時候,除了帝國雙臂時期,許多時候都是表麵和平,就是沒法徹底打起來,但邊境依舊摩擦很多,雙方禮節性的送點東西。

匈奴一般給漢朝送的禮品就是一峰駱駝、二匹騎馬、四匹駕車的轅馬,意思意思就行了啊,我們那地方窮旮旮的不好過。

漢朝呢,也算不上多富裕,但給的也就是絲綢衣服、各色錦緞數,雖然也說不上多,但比起匈奴粗糙的衣,絲織品的華美和舒適還是給了他們震撼。

那會兒無論是漢朝還是匈奴底層的百姓,日子都不好過,但農耕結構已經是最穩定的了,遊牧文化更加難,要不然人家也不會動不動就要南下,沒糧食了就來搶。】

不少人氣得要命,動不動就搶,難道他們不是辛苦種出來的嗎?

不過他們也明白一個道理,左右無論是在哪當百姓,生活都苦,但比起居無定所的牧民,中原之地的農民居然還好點,隻能說互相比爛。hTtPs:\/\/m.ggdown8.org

【匈奴反正就此生生不息下去,反正中原亂起來匈奴就起來了。

匈奴基本上就是畜牧,手工業很落後,甚至無法達到自給自足,要和漢人進行交換,底層的百姓交換就是農產品和手工產品,上層貴族需要的則是中原各種精美奢侈之物。

反正享受的也是人家匈奴的高層。

漢朝和匈奴哪怕打生打死,但完全不耽擱他們互相交換,咱們的老傳統了,挖墓,匈奴那邊的墓總有漏網之魚,出土了許多中原之物,顯然那會兒交換的數額可不小。

說不定還是走私。】

劉徹臉都黑了,他隻有一個想法:誰賺了他的錢?

交換可是要收稅的,但如果是走私,那就相當於從他的錢袋子裏掏錢了。

該死的蛀蟲,該死的匈奴,全部都該死。

【匈奴這邊和中原進行交流,往外麵早就通過亞歐草原和歐洲往來,同樣是挖墓,還在蒙古、前蘇聯等地挖掘出來許多繡品,就是通過匈奴傳過去的,咱們的質量還挺過硬啊。】

蒙古?

蒙古不是咱們的嗎?

老祖宗們還挺會抓重點,繡品不繡品的在國土麵前,毫無吸引力。

【月氏被匈奴打敗後,被迫逃亡,往西邊擴散去了,插播一句,文字的記錄很偉大,像是月氏,史無文明,我們想要研究都研究不到,挖墓都挖不到,很可惜。】

史無文明?

這話一出,許多人都愣了,他們之前聽天幕挖墓也是被聽得免疫,但真要他們不在乎身後事,這種想法還是太超前了些。

可聽到後世連挖墓都找不到月氏的記載,想到若是自己所處的時代被抹去,因為沒有文字而留不下任何痕跡,突然覺得文字確實很了不起。

又有些心悸。

連被秦國滅掉的六國都有種詭異的安慰感。

【除了月氏,還有烏孫,在漢代也是連接東西草原的重要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