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薦和收藏,老劉謝謝啦!
自從劉軒當上安慶知府以後,汪家的生意現在是越來越好,這倒不是劉軒在其中做了什麼手腳,而是那些商販們為了尋求劉軒的庇護,主動上門要求做生意,這使得汪家在安慶府的生意又漲了兩成,汪旭成和那些股東們都是笑的說不出話來。
所以生意上的事情,劉軒基本上不操心,幾處大工程又都有人在忙著,劉軒總體來說還是不忙,既然生意和工程都沒什麼好擔心的,那就忙忙當官的事情吧。
劉軒從二月二十八上任開始,就對知府衙門進行了改革,平日裏混日子的衙役,全部被辭退,而從汪府和礦區,調來的一些精明能幹的護衛,補充被辭退的那些衙役們,這樣一來有兩個目的,一是可以更好的控製局麵,工作效率也會很高,第二則是安全問題,汪家來的這些人都是習過武的,如果不是遇到圍攻,一般情況下保護劉軒的安全,還是不成問題的。
劉軒不習慣坐轎子,所以他一般在城裏奔走辦事,都是騎著馬,不但自己騎,還給衙門裏購進了十幾匹馬,讓手下那些辦事的人都騎馬,而且是強製要求的,不會騎的,自己想辦法找人教,劉軒認為在這個時代裏麵,能比馬快的交通工具,還真是沒有。
騎馬可以減少處理事情的時間,也可以讓辦事人員減少很多體力,劉軒本想去買一些蒙古馬,那些又高又大的馬,騎起來很過癮,而且馬兒有靈性,訓練成戰馬則是不成問題,可惜蒙古馬被清政府管理的很嚴格,不是隨便可以買到的,所以隻好先這麼騎著漢族馬,湊合著用啦!
進入汪家以後,劉軒在這一年多時間裏麵,發現了一些不是靠著整理整頓,或者是簡單的變革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這裏最為嚴重的,就是工人的技能問題,十個掌櫃裏麵,一般至少有九個,是從小二或夥計做起的,但是這裏麵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掌櫃的年齡都很大,最年輕的恐怕也要四十歲左右,之所以造成這個原因,按照劉軒的說法就是,“教會了徒弟,師傅就丟了飯碗”。
這是在中國曆史上很普遍的問題,師傅們都有這種想法,自然不會一口氣,把自己所會的東西,全部傳授給徒弟,這在時間上反應就比較明顯。此外要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除了一些天資聰明,悟性高的徒弟,基本上都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不如一浪高”,但是師傅也不好帶著本事進棺材,所以就出現了,基本都是師傅“閉眼”之前,把徒弟喊道病床前,然後交出一本書,或者是說出幾句重要的話語,這樣來個臨終交代,才把自己的畢生精華得以傳承下去。
可是這些師傅們都沒想過,要是那些聰明的徒弟早點知道真諦,或者會發展的更好,那些一般的徒弟,可能也是會有所突破的。
劉軒覺得可惜,這是社會發展的一個自然現象,不是一兩個人,從中進行變革,就能改變這種傳統觀念的,劉軒很快又和當今社會比較起來,最終得出結論,要想改變這個狀況,就是要徒弟自己學習,不需要師傅來教,當今社會是通過一些技能學校,讓學生們在學校裏就開始學習專業的技能、技術,這樣的人進入社會以後,隻要稍加實習,就可以成為正式的員工了,參加工作了,這可比一個師傅帶徒弟的速度要快的多。
可是劉軒所處的清代中期,教育製度還不是很完善,不管是官辦還是民辦的學院或者學堂,都是教授四書五經的,這些學子們學有所成以後,唯一的出路就是當官,當不上官就算是白讀了這麼些年書。
劉軒認為要想國富民強,這教育必不可少,所以自己也想著開辦一些技術學校,教授學員們一些專業技能,但是劉軒文化程度低,對技能學校的了解也是為之甚少。
劉軒決定去找陶澍來幫忙,因為平日裏,經常聽到其他官員說,這陶澍陶大人,對學政這類事情,可是相當的認真負責。
劉軒主動去找了陶澍,想問問他老人家可有這方麵的經驗,陶澍本來心裏對劉軒就不怎麼滿意,因為前段時間大收禮物的事情,讓陶澍覺得當初是自己看錯人了,所以見到劉軒也沒給什麼好臉色,不過劉軒卻沒把這些事情放在心裏,不但沒有絲毫生氣,反而是主動上前參拜!
等到陶澍正眼看到自己時,這才開口說道“陶大人,下官想來谘詢辦學一事!不知大人能否不吝賜教?”,聽到“辦學”兩字,陶澍頓時是來了精神,因為陶澍職務為左布政使,本來就要監管學政這些事情,而且陶澍為官以來,一直很注重這教育之事,所以一聽劉軒這麼說,臉色也是變的好看多了,思索一下就說道“劉大人,不妨先說說你的看法!”
劉軒似乎也沒察覺陶澍臉色的變化,隻是畢恭畢敬的說道“下官認為,朝廷的人才固然重要,但是這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是離不開人才的,而學習四書五經出來的人才,似乎對這些專業性較強的行業,起不到任何推動作用,財政乃是國之根本,若是商業和工業得不到發展,最終導致的則是國之危矣,不知大人是否讚同下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