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編練新軍(1 / 2)

求推薦和收藏,老劉謝謝啦!

四月十七,陶澍上奏的關於購買戰船一事有了結果,軍機處的大臣們,在看到有富戶捐贈銀兩用作購買戰船這樣的奏折,立刻顛顛的跑去上報道光帝,皇帝看了也是欣欣然的就同意了。

在皇帝的眼裏,還認為在是他的英明領導下,出現了這樣的深明大義的大清子民來為朝廷分憂。

朝廷不止下發文書批準戰船進入長江水域,而且還是來了一道聖旨,表揚了汪旭成他老人家。因為汪氏集團對外都是宣稱汪旭成為大當家。

劉軒得到消息後,立刻派人帶著文書去香港帶領戰船回安慶。

而自己則為了督促軍工廠的生產,又親自去了銅陵視察,並指導改良方案。

從英國帶回來的槍支和火炮,部分被運到了民團學院和軍工廠,民團分配到五千隻槍械,八門火炮,其餘都在軍工廠。

這些英國的槍在現代稱之為前裝燧發滑膛槍,這種槍最大的優點就是利用擊錘上的燧石撞擊產生火花,從而引燃火yao,才得以子彈發射。

火花是在槍膛內產生的,所以這種槍在夜間使用就不會暴露。

而此時清軍裝配的都是鳥槍,這是一種前滑膛火繩槍,槍膛後麵有根火繩,作為點火使用,所以夜晚會發出亮光,而且也不適合雨天使用。

盡管已經比清軍的火器要強的多,但是劉軒並不滿意。

在軍工廠和幾位技術人員研究過以後,決定進行改良,為此特意拿出一把AK-47和一些子彈,供這些技術人員研究,讓他們參照進行實驗,從而改良自己的槍支。

此外,劉軒還提了兩點建議,一點是要改成子彈從後裝填,另外一點是子彈要改成長圓形彈丸。

那些帶回來的火炮相對清軍使用的基本相似,隻是因為英國人的煉鐵技術較好,鐵的純度高,所以炮身較輕,射程也相對遠一些。

汪家產的鐵,經過洋鐵匠和這些技術人員鑒定過,都表示可以和英國的鐵質想媲美。

而且汪家不僅有鐵,還有銅和鋅以及鉛,所以火炮可以即刻投入生產。

至於火yao的原材料,硝、硫和炭這三樣,在汪家同樣是可以自給自足。

劉軒把以前招募的鐵匠,以及汪家技術好的鐵匠們,全部送到軍工廠,全力生產火炮,軍工廠由胡升監管。

但胡升隻負責統籌調度,不能幹涉技術和生產流程,這些工作都交給洋人來負責。

五月初八,劉軒開始檢閱民團的學生們,這些年輕人最大的也隻有二十二,最小的才十七八歲,不過在學院這一年多時間裏,除了訓練就是吃飯,各個都是把身體練的跟鐵板一樣。

漢斯確實是個人才,對練兵很有一套方法。日常訓練期間,經常讓學生們開展友誼賽,十人為一組,或百人為一隊進行分組對抗,有摔跤、拚殺、長途奔襲這些項目。

劉軒站在操練場的觀台上,下麵站著排列整齊的八千名“鐵血青年”。

劉軒激昂的說道“你們練的辛苦嗎?”

整齊的聲音響徹天空,“不辛苦!”

“你們願意從軍嗎?”

響聲再次傳出“願意!”

“你們從軍為了什麼?”

又一次蕩起回音“保家衛國!”

劉軒滿意的點點頭,接著把他自己如何從十八歲開始拚搏的事跡告訴大家,當然有些是編造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員們奮發圖強的精神。

檢閱完學員以後,劉軒覺得是時候組建軍隊了,原本還想和陶澍商議下具體的編練方法,但是因為劉軒隱瞞了具體的人員數字,此事也隻好作罷。

清朝的軍隊名稱都是按駐地名稱來取的,像安慶的駐軍就叫安慶營,但是劉軒覺得什麼銅陵營、池州營都不怎麼樣。

後來想起安徽名將曾國藩,決定先他一步,給自己的軍隊命名為“淮軍”。

而此時的曾國藩才十四歲,還在家中讀私塾。

民團學院的八千名學員,被選出了五千人,這些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既符合了訓練時間超過半年,又通過了嚴格的測試。

實際上這八千人中,通過測試的遠不止這五千人,隻是劉軒規定名額隻有這麼多,所以漢斯是把優秀中的優秀給挑了出來。

這五千人被編成五個營,統稱為淮軍,由劉軒統帥,營號則是按照數字順序編排。

大體上的建製是從清軍那邊照搬過來,每個營設正副兩名營千總,每一營又分十個小隊,每隊設正副兩名把總。而擔任這些職務的士兵接受的考核更為嚴厲。

這五營其中的兩營負責駐防礦區,其餘三營分別駐紮在新洲船廠和安慶城外。

為了避免和官兵發生衝突,劉軒沒有製定統一的軍服,而是讓淮軍士兵們穿著便服,對外聲稱是汪家民團,負責清剿盜匪和馬賊。

每個營到了駐地以後,還是以練兵為主,不過現在主要是訓練火槍和火炮的使用。此外實行每三月換防一次,規定駐地軍隊不得與當地百姓以及富戶有任何私通,一經查處就地處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