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奉子成婚(1 / 2)

求推薦和收藏,老劉謝謝啦!

麵對汪玉婷的體貼嗬護,劉軒越是悔恨自己,卻越發不敢說出實情。

回到安慶城,待了不到十天,劉軒就以督促農民春耕為由,領著段寧兒,駐紮到大龍山以北地區,秦蘭這次沒有跟來,而是待在了大本營。

劉軒選擇來這個地方,確實和春耕有關係,宋湘從正月開始收購土地,目前已經初具成效,大龍山北部,以前被十幾戶地主霸占,現在已經全數成為汪氏集團的產業。

魏路,這位汪氏地產的最高領導,現在可謂是蒸蒸日上,安徽一省,到處都留下他的足跡,而汪氏集團的八成建築,都出自他手,這使得魏路,成了名副其實的汪氏功臣。

劉軒為了吸引,偏遠地區的農民,來安慶地區居住,讓魏路在安慶城外,大肆修建房屋,這大龍山四周,兩個月內,就新建了三十處居民地,至少可供五萬人,在這裏居住,和耕種田地。

而魏路接到的任務,遠不止這些,按照劉軒的設想,要在安慶城四周,吸引一百萬左右的百姓,前來安家落戶,這就需要,至少三十萬間的房屋。

這麼浩大的工程,所耗費的人力、物力都是龐大的,更關鍵的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

遷徙人口,其實並不是什麼難事,因為自古以來,中華名族的農民,就有遷徙的習慣,如果百姓們,在一個地方活不下去了,自然會選擇,去別的地方生存,再加上,安徽沿江地區,幾乎每年都有洪澇發生,許多百姓都是無家可歸,到處流浪,所以解決人口問題,隻需要充足的田地和房屋。

劉軒製定的計劃,是為長久考慮的,因為百姓居住過於分散,交流就會減少,這樣對經濟與其他領域的發展,都會起到一定的阻滯作用,目前安慶一府,有一百萬左右的人口,池州府,隻有四十萬左右。

除了安慶地區,在買地建房,吸引人口。池州府也是進行著,同樣的事情,銅陵一地最為明顯,劉軒把礦區的百姓,全部安排到非山區居住,相對來說,礦區已經成為,軍事管理地區,那裏駐紮著淮軍的一個團。

而除了礦區,銅陵城外圍,都被大批,遷徙來的百姓居住。

百姓們都是稱讚汪家的人,說汪家給他們地方住,又給田讓他們種,而且收的租子也少。

去年已經過來的百姓,起到了宣傳的作用。他們告訴新來的人,隻要是田裏收成好,家家都能有餘糧,再也不用餓著肚子幹活了。

當初製定這些計劃的時候,有很多汪氏集團內部的人員,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這樣,太不劃算,百姓日子好過了,可是汪家的錢也就少了。

後來經過那五萬災民,種植出來的土地,證明了這些人的想法是錯的。

如果單從往年的數字來看,買下地皮,又租給農民,然後隻收三成左右的租子,確實是很不劃算,而且會虧的很嚴重。

但是實際上,糧食產量提升了,有了餘糧就會產生市場,而劉軒又規定,這些餘糧隻能賣給汪家,所以得利的還是汪氏集團,加上人口的聚集,造成商業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優點,慢慢的都體現了出來。

安徽境內的沿江地區,地形多山多水,所以吸引來的百姓,都是呈群居的狀態,漸漸的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村落,農民們或是依水開墾,或是在山區的外圍,建造梯田,現在已經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劉軒在大龍山這邊,也不是什麼事沒幹,天天跟著百姓在田裏幹活,看著一望無際的水田,讓他想起來許多事情。

劉軒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宋湘寫了一封信,讓宋湘在今年,開展一次種植比賽,評選出十戶,糧食畝產量高的人家,每戶獎勵百兩白銀,並且組織這些人,在農閑的時候,將好的種植方法進行推廣……

在大龍山待了半個月以後,劉軒收到汪玉婷的急信,說是小若淵生病了。

快馬加鞭,一路狂奔回到大本營,劉軒一進家,看到汪玉婷和秦蘭,正在逗著小若淵玩耍,看若淵的樣子,哪像是生病,簡直比“小牛”的精神還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