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農書[上](1 / 2)

“快,快,別讓太叔公們久等了……”

張王氏牽著張涵的手,急步向大門趕去。

七太叔公張傑,今年已經七十二了,是騶縣張氏年紀最大、輩份最尊的長者。他偕同三位長老一同前來拜訪,張王氏可不敢怠慢。她一麵趕赴前麵去迎接,一麵命人通知張昭。

在騶縣張氏裏,這幾位可是重量級人物了。突然間,前來拜訪,必然是有要事,這事還肯定不好處理。也就是說,張王氏很難應允。可若是她不答應的話,這幾位怎會罷休,勢必會找到張昭頭上。那就不如一開始就讓張昭處理。

再說了,幾位都是長輩,沒有一家之主避而不見,卻讓兒媳婦接待的道理。

“吆,一大早就聽見喜鵲叫,原來是七太叔公你們來了,這怎麼當得起呀?!您老招呼一聲,讓小輩們去您哪兒,不就行了……”

張王氏稱呼上,是隨著兒子來的,這是當時的慣例。她帶著張涵一一給幾位見了禮,才熱情地迎向裏麵。

張傑人很瘦,稀疏的頭發全白了,幾塊老人癍長在臉上,頗有點兒嚇人。但他表現的卻很和藹,親切的拉著張涵,與張王氏敘話。

“什麼當得起,當不起的,都是一家人嘛……”

“沒事,我們就是來看看,……”

一行人說著話,就到了正房,張昭剛好匆匆從後院趕來,見到眾人,連忙上前幾步,給眾人見了禮。

“七叔,您怎麼親自來了,應該是侄子去拜訪您,怎麼敢勞您大駕,……”

張昭雖是族長,但長幼有序,見了長輩,他也得行禮。其餘幾人都與張昭同輩,知道今日是借了七叔的光,卻有些局促,都側身而立,不肯受實他的禮。

“元惠呀,聽說,這兩年家裏收成不錯……”

以此為開頭,張傑拉開了話匣子。

“還湊乎,都是祖宗保佑,老天爺照應,風調雨順,大家的日子都好過。七叔,二哥,五哥,還有長順,都別坐著,嚐嚐這蛋糕……”

幾年下來,張家的美食,已小有名聲。這幾位滿腹的心事,誌不在此,卻不過情麵,才嚐了兩塊。一吃之下,都覺名不虛傳,忍不住就多吃了幾塊。張昭微笑著與幾人說著閑話,氣氛溫馨而不失熱情。一碟將近,張王氏命人又給每人送上一碟,張傑卻已差不多了,便打開了話匣子。

“……,元惠呀,你是個能耐人。當家後,不僅家業興旺,族人也跟著沾光不少,大家都很承你的情份……”

張傑人老了,有些兒囉唆,說著說著,竟從張昭當家後一樁樁往事述說起來,說來說去,還是二十年前的事。

“哪裏,哪裏,七叔你過獎了,這都是應該的,一家人嘛……”

“是啊,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你二哥是個直性子,有些話兒要是說重了,老六,你也別往心裏去……”

張老二明顯是受不了張傑的囉唆了,接著張昭的話茬,就把話挑明了。

事情是這樣的。

從延熹七年開始,張家對天書上的耕作技術,進行了實驗。當發現確實有效的時候,便進行了推廣應用。不過,張昭叮囑要保密,張王氏便隻在家中土地,使用奴隸的農莊,才推廣應用了農書上的技術和農具。

紙裏包不住火。都是鄉裏鄉親的一家人,田畝相鄰,很多張氏族人還在張家幫忙做事。小規模實驗尚可保密,一推廣應用,事情就瞞不了人了。

張家的田地本來施行代田法,畜力和農具要求高些兒,產量與收成也要比佃出去的田地多出不少。而推廣天書上的農業技術以後,自種地裏的莊稼,又猛增一截,打的糧食也多出許多,往往倍於別人地裏的收成。

眼看著張家連續兩年豐收,張氏族人看著眼熱,就動了心思。

“……,老六啊,這日子不好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