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涵話一說完,張昭的眼光就落到了坐在旁邊的項讓身上。
“一爐能出多少灌鋼?”項讓是個多聰明的人,不待張昭開口,就主動說話了。
“五百斤。”
“如果就王冠全他們七個,一天能出多少爐?”
“這就說不好了,冶煉爐使用一段時間後,便需要維修保養,更換爐襯。如果不考慮這些,原料供應也充足,一人一天兩爐是不成問題的。
平均下來,我估計每天約在十爐左右。”
張涵對此如指掌,略一盤算,便拿出了準確數字。
“這麼說來,一天就是5000斤了。”
“既然如此,采礦的部分就暫時不動了。人多嘴雜容易生是非。
近期先攢些兒原料,待小郎君估摸差不多時,便開始灌鋼。就是這七個人,花上三四個月,能出多少就多少,把家兵的武器都換了,就可以了。
家兵本來接觸就不多,不了解情況,至多隻知更換了好武器而已。
……”
張昭聽的連連點頭,采礦的日常消耗很大,時間長了就容易出問題,而家兵的日常消耗很少,這回更換完武器怎麼也能使上十年八年的,保密就容易多了。控製一下換裝速度,陸續分批次進行,也就是了。
話說到底了這裏,這事就算定下來了。
張涵便不再多說,繼而說起另一個話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張涵身為騶縣張家的長子嫡孫,又深受張氏董事長(張昭)和張家CEO(張王氏)的寵愛,自有人願意討好他。
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也是上計的季節。縣裏要向郡國上計,郡國要向雒陽上計,張家擁有的各個新老農莊也要向張塢上計——報告一下今年的帳目,並把需要上繳的物資,運送到指定地點。
魯縣位於泗水南岸,張家在魯縣新買的農莊位於泗水北岸,也屬於魯縣管轄。這是一片丘陵地,地勢較高,距離泗水有段距離,因為缺乏灌溉水源,一直荒無人煙。不過,有水車就不同了,張家在此地也買下了大片土地,建立了農莊。在購買時,張家略施手段,縣吏便把附近大片山地都劃入了其中。
魯北莊是個新開墾的農莊,在最初兩三年,注定是難以高產的。魯北莊的管事田國勝是個伶俐的人,開墾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完成。但張涵喜歡各式各樣石頭和植物,在張家是眾所周知的。命人順手收集一些兒雜七雜八的東西,是惠而不費的事,田國勝自然不會放過這個討好的機會。
於是,在去年秋天,田國勝前往張塢上計的同時,一批石頭和植物也一同被帶到了張塢。
族學裏井井有條,《故事集》也告一段落,張涵正好處在少有的空閑時期。在收到這批禮物後,張涵很高興,立刻抓緊時間製成標本。畢竟,植物是不能久存的。
田國勝惟恐有遺漏,很是下了番功夫。可惜他所收集的,絕大多數都是張涵已有的。寥寥無幾的新物種,張涵也不清楚其有無價值,隻是順手記錄在案。真正的發現,卻是在石頭標本上。
石頭標本都是張涵已經擁有的。不過,在眾多的石頭中,張涵還是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驚喜——幾塊赤鐵礦石的品位相當不錯,同時被發現的,還有幾塊優質煤塊。
對於這樣的信息,張涵非常敏感。卞東莊的煤礦還可以,但鐵礦品位不好,開采久了,也愈發艱難。經過這麼長時間對冶煉工藝的改進,鐵礦開采已經成為限製張家鋼鐵產量的瓶頸了。
張涵與張廷方商議過後,立刻向魯北莊派出了勘探人員。與此同時,張涵還向張昭和張王氏通報了此事,自然得到了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