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十一章 討董戰的終結(1 / 3)

初平元年(190年)的剩餘時間裏,張涵整編軍隊,開墾荒地,將家族的根基搬遷到了青州,並籌劃著組建一支海軍。

迄今為止,張涵麾下一州三郡國,近千萬人口,竟擁有十三萬六千多軍隊,加上少量守備各地的郡國兵,總兵力超出十五萬眾,每年養兵的花費的錢糧便在十五萬萬錢左右。張涵也覺得占人口的比例過高,便有意淘弱留強,縮減編製。不過,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若不能妥善安置這些被淘汰的士卒,張涵寧可養著他們,也不敢將其淘汰。再怎麼樣,這些也都是能完成了基本的士卒訓練,比盜匪的戰鬥力強多了。好在青州別的不多,就是屯田多。張涵便暫時安排了一批作為試點。當然,為了安撫軍心,他們的待遇比普通流民要好上許多,基本維持了原有的待遇。

而且,青州擁有大小學校六千三百餘所,先生近萬人,又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每年的花費也在四萬萬錢上下。正常的官吏薪俸、重整武備、軍隊換裝、修繕城池道路等一連串必不可免的正常支出,也是數以萬萬錢計。加之,青州還要養活數十萬流民,每年的開支極其驚人。還有,張涵還要建設一支海軍和水軍,有張家船隊的基礎,這也是個無底洞。青州每年的收入遠遠超過附近任一州,張涵依然覺得手裏緊張。

所以,張涵繼續大力開墾荒地,同時開始嚐試著在軍屯中使用先進的農機具。青州的收益,屯田一塊便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張涵不能不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小作坊有人把龍骨水車與水車通過齒輪、曲柄連接起來,解決了向高處供水的問題。采用了滑輪、滾軸的龍骨水車可以製成長達五十丈的龐然大物,向二十丈高的高地供給水源。當然,到了這一地步,龍骨水車與水車都需要大量采用鋼鐵構件。換言之,造價非常之昂貴,以此足可以雇傭人員日夜向高地提水一年以上。也就是說,這完全是沒有推廣應用的可行性。

但是,連動水車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在不挑戰極限的情況下,連動水車的結構可以大幅簡化,除了軸承、齒輪采用鋼鐵外,其餘完全可以使用木材製造,效果縮減到大約原來的一半,也能將水車的效率大大提高,向九、十丈高的高地供水。從而增加了大量可開墾的土地,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張涵可以不慮土地匱乏了——自擔任青州牧以來,張涵已經停止出售各地的官地。青州的望族大姓剛遭到打擊,一時半會兒也不怕他們從中做手腳。零星出來幾個,還可以殺雞駭猴。

張涵在青州大張旗鼓的建設的時候,關東盟軍與董卓軍之間的戰爭還在繼續。

孫堅先後斬殺了荊州刺史王叡和南陽太守張谘,荊州震怖,孫堅號令行無阻。然而,出身貧賤的孫堅在人脈、名望上,都沒有能力控製南陽郡,更別說荊州了。

荊州便出了兩缺,一個是荊州最富有的大郡南陽的太守,一個是統領整個荊州的刺史——此刻,刺史與州牧基本不存在本質的差別,隻要有實力,刺史完全可以當州牧來用。雒陽形勢之危急,長安條件的惡劣,有識者都清楚。好不容易出現了這麼好的位置,劉表如何能不覬覦。很快,劉表便使人說動了董卓,被詔拜為荊州刺史。

董卓答應的如此爽快,也是有他的盤算的。荊州完全不在他的控製範圍內,而袁術已經並了南陽兵,控製了南陽,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人選,荊州必會落入袁術的手裏。這是董卓絕對不願意看到的。關東群雄討伐董卓,會盟的十個人裏,袁術、袁紹和袁遺三人都是汝南袁氏子弟,而其餘人等也多有袁氏的門生故吏。可以說,汝南袁氏主導了整個討董同盟。董卓便宜誰,也不願意便宜袁氏。

而袁術屯兵魯陽,控製了南陽郡,斷絕了去荊州的路途。何況,荊州大亂,當地的豪族大姓以宗族為黨,互相攻伐,賊勢大盛。劉表得了這個刺史的名頭,卻未必能有機會到任。到任之後,也很難在短期內平定荊州。在董卓想來,劉表去了,不過是給袁術添亂而已。

然而,董卓又一次看走了眼——董卓看人很失敗的。劉表名列八顧,但他這人可不是什麼文弱書生。劉表接到詔書後,稍事準備,竟孤身單馬隱姓埋名,瞞過了袁術,悄無聲息抵達了宜城。在荊州四大氏族——龐、蒯、黃、蔡——的支持下,劉表在短短時間內,一舉誘殺了55名宗賊首領,輕易掃平了荊州。董卓和袁術都後悔莫及,可是,為時已晚。同時,劉表上表,表袁術為南陽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