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美麗的強弩,湛藍色的弩帶著鋼鐵獨特的魅力。弓身長四尺餘,渾然優美,弓弦長三尺多,比一般的弓弦稍粗。弩臂和弩機也都是由精鋼製造,精巧而堅實,弩弓橫裝於弩臂前端,弩機安裝於弩臂後部。在弩臂前端還裝有一枚形如馬鐙的踏環,顯而易見,這是一張蹶張弩。在弩弓、弩臂和弩機等零件上,都可以看見一排數字,標明了生產的日期和批次——據此,便可以查出是哪兒位工匠,在哪天製造的。
張奐細細地把玩了一會兒,試著拉拉弓弦,又用拉杆拉了下望山:“不錯!六石的?”
“嗯,”趙文華愛惜地看著蹶張弩——這可是他的心肝寶貝,“弓身長四尺二寸,弓弦長三尺三寸,弩箭方頭鐵羽長八寸,兩百步外可入榆木四寸,一百步內可貫重甲。六石蹶張弩,使用拉杆後,利用杠杆作用,是拉力下降到原來的四分之一,即便不用腳,光憑著雙手也可以使用。因為通體都是精鋼製造,可以承受更強的力量,所以在精心設計後,整體重量不升反降,僅三十三斤。射擊速度極快,在不瞄準的情況下,每分鍾最快可以射出三十箭,一般說來,每分鍾能射擊速度為十二箭左右……”
說起這蹶張弩,趙文華立刻就滔滔不絕,直說了好長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趙文華所說的分,與後世的並不一樣,而是張涵為了計算方便自行規定的。大漢國將每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又將每個時辰分為八刻,考慮到以後製作鍾表,張涵將一刻鍾分成十分鍾,一分鍾順理成章也就分為八十秒,即一個時辰為八十分,六千四百秒。這樣一來,一分等同於後世的一分半,而一秒則要比後世的秒長八分之一。
換言之,在後世的一分鍾裏,可以射八次箭。
“哦,那不是與弓箭差不多了?”
張奐笑著問道。
“不行,比弓箭還是要慢一點兒的……”
趙文華這話說與其說是謙虛,還不如說是在炫耀。
伸手要過弩來,趙文華一彎腰,左手自然的從腰間掠過,取了一支弩箭在手,扶住了弩臂,腳伸進踏環,踏個結實,右手探到拉杆的把手處,也不見他用力,“喀噠”,輕輕的一聲響,望山被拉向後麵,牙上升,鉤心被帶起,扣住弓弦,將其一起拉開,直起腰來,將蹶張弩端起來,左手順勢將弩箭放置在矢道裏……
這話說來囉嗦,張奐在一旁看來,趙文華也就是彎下腰來,再直腰這麼短的工夫,蹶張弩便已準備就緒。張奐不由得興致大起,這麼快,比弓箭也慢不了多少。
“蹶張的射速,怎麼也不能與弓箭相媲美,但是,射箭使用的是手指的力量,射不了幾箭便乏了,能射上三五十箭,還依然保持穩定的,屈指可數,寥寥無幾。而這蹶張便大不相同了……”
趙文華把弩箭取下,將拉杆展示給張奐,拉杆前麵呈一圓柱壯,平時置於一個凹槽中,恰好可以容納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