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五十章 運籌帷幄(1 / 3)

“嗬,遼東公孫度嘛?”

張涵嗬嗬笑了起來,在荒野裏刮著北風,從車窗裏橫衝直撞地撲進來,他的笑聲一出口,就被吹的支離破碎。戲誌才翻了個白眼,很是不滿。

“文臧,我不是笑你,隻是,我也沒有想好,看情況吧!如果能在短時間內,就打垮三郡烏桓,那……”

“嗬嗬~”

這回輪到戲誌才在笑了。

“文臧!”

張涵惡狠狠地盯著戲誌才,太不像話了,笑什麼笑!

“主公,遼東、遼西和右北平,三郡烏桓加起來,人口也比上穀烏桓差一大截,也就是說,三郡烏桓不過七八萬人口,算上奴隸兵力也不會超過四萬,主公興兵八萬,加上幽州的七萬兵馬,何愁烏桓不平?”

戲誌才所說的幽州七萬兵馬,是指常備軍,並不包括新軍的。去年幽州征兵一萬二千餘人,加上今年的一萬三千人,幽州有兵馬接近十萬。張涵當初想在幽州隻保留五萬常軍,可惜,鮮卑人對胡烏桓大營的重建,很是不滿,多次興兵侵襲。背後又有十餘萬上穀烏桓,大營至少要保留兩萬兵馬,方不慮有失。而遼西走廊的臨渝,即山海關、秦皇島一地,劉文標又建立了遼西大營。加之,盧龍塞這燕山一線各處隘口,以及幽州六郡國,張涵隻好多留了兩萬兵馬。好在,這樣一來,效果顯著。幽州六郡國平平安安過了一年,沒有兵災戰亂。

“文臧,驕兵必敗,戰爭尚未開始,誰敢說必勝無疑?”

張涵得意地手撚長須,卻故作謙虛。

‘驕兵?得了,主公,我還希望你能大膽一點呢!’

戲誌才回過頭來,側身問張涵:

“主公,東征三郡烏桓有兩條路,不知您是想走盧龍塞,還是想走濱海道?”

盧龍塞是北路,就是後來曹操走的那條,出盧龍塞,翻山越嶺,穿過燕山山脈,走白狼堆,到達柳城;濱海道是南路,從薊縣(北京)出發,經潞縣、土垠(豐潤),延臨渝(山海關)取徒河(錦州)。這是取道濱海平原,即遼西走廊,直奔柳城。

“當然是走濱海道!”

這早都商量完的了。濱海道濱臨大海,有海軍的支持,即使夏天多雨,也無慮糧草。雖然沒有了出奇不意的優勢,可我軍實力倍於敵軍,穩打穩紮足以勝敵。張涵自然不會選擇盧龍塞。那條道雖然能出奇不意,可後勤堪憂,一旦戰敗就會落得個全軍覆沒。張涵出動的兵力,隻是起主力部隊的三分之一強,並沒有後顧之憂,慢慢打就是,自然不會輕率地冒險。

“那還有什麼可說的,隻要不犯原則性錯誤,根本就沒有失敗的可能性,”

戲誌才很隨意的一揮手,繼續說道:

“再說了,北地貧瘠,並非兵家必爭之地。主公若是沒有天大的好處,又怎麼會棄南就北,不去進攻兗州——中原之地,卻來進攻遼西?”

張涵咳嗽一聲,強辯道:

“文臧,那可未必,兩麵受敵,乃是兵家大忌,正因為我要南下奪取天下,才先掃平北地,以去除後顧之憂!”

“……”

戲誌才但笑不語。這話可不能自圓其說,張涵此刻兵精糧足,北方又修繕營壘,踞險而守,七萬人足夠用了。

張涵心知自己說錯了,卻也不慌:

“我的憂慮,不在塞外,而燕山以西!”

張涵的意思是說,此去三郡烏桓不是重點,而是針對上穀烏桓去的。

“……”

戲誌才還是不說話,搖頭依舊。上穀烏桓揪居塞內,漢化最為嚴重,與大漢國可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百多年來,劫掠的次數屈指可數。怎麼也不會在張涵如日中天之際,圖謀不軌。況且,如今上穀烏桓的生活大有改觀,再有個三年五載,將其同話也是順理成章的事。無論如何,上穀烏桓不能成為借口。

張涵也知瞞不過戲誌才,迫不得已隻得坦白了——歸根結底,他也無意隱瞞。不過,這話說出去不好,他才一直不說。於是,關上了車窗,將整齊的腳步隔絕在外,張涵壓低了聲音,小聲對戲誌才說:

“文臧,你知道:三韓,就是馬韓、辰韓和弁辰,共計七十九國,大者萬餘戶,小者六七百家,一共有十七萬戶,八九十萬人;濊有兩萬戶,十萬人;高句驪有三萬餘戶,近二十萬人;東沃沮人口少些,也有五千戶,兩三萬人;夫餘人口最多,有八萬戶,四十餘萬人;可惜的是,挹婁人太蠻橫,隻知道劫掠,沒搞清楚他有多少人,不過,決不亞於東沃沮就是……”

“……”

戲誌才聽了半天,這回是真無語了。好麼,難怪主公不願意說,這心可真是夠黑的!使了半天勁,戲誌才從牙縫裏擠出來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