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戰機護航(1 / 2)

空三師九團所在的江城基地跑道已經騰空,從三團調過來的6架運-8型運輸機已經占據了四條跑道,渦槳6型發動機發出巨大的轟鳴聲。

時間緊,任務重,而且還是空司直接命令,所以從鄰市運輸團直接過來了6架運-8,已經加油整裝完畢,隨時可以起飛進行中程運輸任務。

一個滿編飛行大隊的集體轉場絕對不是小事情,涉及到的人員、物資、後勤保障、警備之類的協調調運,哪一件都得協調到位。

尤其是12名花費巨大代價才培養出來的殲擊機飛行員,這次轉場集訓就是以他們為主,與之配套的地勤機務人員為輔。

連邵凱在內的12名飛行員已經來到了運輸機前,之前在簡報室,團長通知隻攜帶換洗衣物及日常生活用品,攜行裝具等到了左克旗會有安排。

這一波操作更是讓所有人摸不著頭腦,每個人常服著裝,隻拎著一個簡易行李背包,如果不是知道有任務,肯定還以為去度假呢。

作為這次的帶隊主管,魏國棟的壓力是巨大的,要知道九團駐紮在江城,這算的是是南方了,突然之間轉場去北方,不穩定因素太多了。

盡管已經從師部那裏提前得到了具體任務內容,可是他一點兒都不敢放鬆下來,這次任務最大的硬性要求就是要絕對保密,沒到左克旗基地之前,除了帶隊主官外所有人都不清楚去那裏要幹什麼。

可以說關於這一次任務,最高統帥部及空司已經斟酌了很久,任務內容確實如101飛行大隊幾人猜想的那樣,改裝學習訓練蘇兩七。

89年夏天,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華夏與漂亮國和西方的武器技術合作

幾乎全麵停止,而此時蘇聯也處於經濟衰退之中,需要外彙來維持基本運轉。

這使得兩國軍事技術合作有了相互需求的基礎。

90年4月,華夏最高統帥部二號首長前往莫斯科進行正式友好訪問,二號首長向蘇聯方麵提出恢複和擴大兩國在航空、航天技術領域的合作,並且同意以政府貸款的形式向蘇聯提供食品和日用消費品換取莫斯科同意向華夏出售航空技術裝備。

緊隨其後的5月,華夏軍方的一支軍事代表考察團來到了蘇聯進行正式訪問會談,華夏購買蘇聯武器的工作進入程序化談判階段。

正是在這次會談中,華夏軍人不但了解了赫赫有名的米格-29戰鬥機外,還了解了蘇聯一種更先進的殲擊機——蘇-27。

華夏空軍所裝備的幾千多架戰鬥機一直都是米格係列。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米格飛機可謂是華夏空軍的老夥伴了,華夏購買米格-29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兒,所以蘇聯人當時是非常希望華夏能夠選擇米格-29作為其新一代主力戰機的。

其實那個時候,華夏清楚的知道米格-29和蘇-27相比隻不過是一個低檔的前線戰鬥機,同時89年蘇-27已經首次亮相於法國巴黎航展,其展示的優異性能震撼了西方的同時也在華夏軍方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蘇-27采用模擬式電傳操縱係統,雖然比不上西方數字電傳操縱,但比起米格-29的液壓操縱有了質的飛躍。

蘇-27使用的al-31f渦扇發動機也比米格-29使用的rd33推力更大,在推重比和使用壽命上更是遠勝後者。

麵對更好的選擇,華夏當然絕對不會要已經顯得有些差勁的米格-29——雖然它對華夏來說已經足夠先進。

所以後來在蘇聯人的記憶中,便出現了“華夏空軍代表團正在莫斯科,他們嚷嚷著非要看咱們的蘇-27”這一幕。

正因為華夏的要求和蘇聯原先的計劃相距甚遠,所以蘇聯一開始便拒絕了華夏人“看一眼”蘇-27的要求。

後來據米高揚設計局總設計師別裏雅柯夫回憶,蘇聯真正希望推銷的是米格-29,因為該機航程短,屬於戰術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