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從雷翔那邊聽說了新殲飛機,但是邵凱對其也是一無所知,隻知道應該是三代機,所以一路上他都在琢磨去成飛到底要幹什麼。
其實新殲項目提上日程已經好些年了,也就是當初的10號工程,算算時間也差不多有十年了,不過一直都處於推翻重來的狀態。
64年的時候殲8和殲9同時立項,那時候的沈飛還不叫沈飛,叫601所,而鄭如偉口中的宋總師還很年輕,隻是601所的一名氣動組組長。
殲8和殲9兩個項目並行,但當時601根本沒有能力並行兩個項目,處於控製風險的考慮,技術保守的殲8方案被作為主攻方案重點保障,並在71年很快上天。
而殲9項目,當時隻得到了601所大約十分之一的研製力量,事實上幾乎不可能成功。
後來601所成立成都分所,就直接把研製殲9的小組直接調去了成都。
而這個601成都分所,也就是後來的成飛611所了,他們當時的任務,就是繼續那個殲9項目。
經過多年的反複折騰,殲9項目最終被下馬了,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611所在殲9項目上積累了深厚的設計經驗。
尤其是氣動布局這一塊,大膽采用了當時相當時髦的“抬式布局”(也就是鴨翼布局)。
而在殲9的反複折騰中,611所也對鴨翼布局做了很深的研究,把能做的鴨翼/主翼匹配方案都做了個遍,。
由此對鴨翼布局有了很深刻的理解,這種對鴨式布局的理解,在世界範圍上來說,也是首屈一指的。
後來華夏空軍再次提出想要新殲,611所當時也派了4名技術人員參加新殲方案評審。
再加上當初沈飛給出的雪貂成熟圖紙,所以成飛這邊提出了一個非常完善的10號工程,甚至設計方案都準備了四種。
不過在當時,我們還沒有“鴨式布局”這個說法,準確的說應該是“無尾加前翼”布局。
再到後來,成飛所這邊提出的設計方案最終通過了空軍組織的定型會,而且已經完成了3期的高低速風洞試驗、流譜觀測試驗,現在已經造出了全尺寸金屬樣機了。
新殲項目因為是成飛提出的10號工程,現在已經有了樣機,所以就命名為殲10,而殲10的是以三代機的標準設計的,所以進入試飛院的邵凱這名臨時試飛員就被雷翔推薦給了宋總師。
畢竟邵凱可是國內首批三代機飛行員,這跟他們這些試飛員有著巨大的區別,試飛員測試出來的飛機最終都是要給戰鬥機飛行員來駕駛的。
尤其經過調查邵凱進行過長途武裝巡航,近距離驅逐過外軍軍機,這可是寶貴的飛行經驗,所以一名真正的戰機飛行員的意見對於尚處在設計狀態的殲10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意義。
可以說殲10彙聚了所有成飛人員的心血,尤其是宋總師,把殲10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對待,為了殲10將來能夠成功一飛衝天,宋總師拉著老臉找熟人。
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說動了航司,將邵凱臨時調往成飛。
。您提供大神戰隼的長空鑄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