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電14所科研人員的到來,邵凱的蘇兩七成了成飛這邊的香餑餑,畢竟蘇兩七原裝雷達直徑達到了1073毫米,光雷達重量就達到了550公斤。
再加上散熱和電源及機載防禦綜合係統、電子幹擾等輔助電子設備,其重量就近一噸了,而14所帶過來的銳眼雷達,加上輔助電子設備還不到600公斤。
現在如何成功搭載進蘇兩七的雷達倉並與蘇兩七的航電、飛控、火控及武器係統完美兼容成了首要問題。
一架戰機更換一台新的雷達並不是說把舊的拆下來,然後把新的裝上去就可以了,兼容性才是最大的問題。
尤其是航電係統與飛控係統,這些都是飛機上最絕密的核心所在,當初在海航的時候,607所那邊隻是更換了雷達部分,經過反複測試才與航電係統完成兼容。
而14所這邊就不一樣了,他們不但要更換雷達,與之配套無線電技術偵察機、紅外定向儀、無源幹擾發射器和有源雷達幹擾機等係統部件都要更換。
就相當於要給邵凱這架蘇兩七重新更換一顆大腦,這工程量可想而知,聽說測試時間最少要一年才能完成。
這讓邵凱壓力倍增,費這麼大功夫,如果最後搞得跟當初607所那邊虎頭蛇尾一樣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至於成飛和14所這邊就是典型的司馬昭之心了,借著給邵凱更換雷達的機會,他們可以反向研究這架蘇兩七,取其精華然後用到他們的殲10上麵。
邵凱對此也心知肚明,不過他也明白,尖端科技這是華夏的痛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結果的,這是需要學習積累的,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但是至少要在成飛這邊待一年時間,邵凱覺得太久了,從他離開到現在已經快半年了,眼看又要過年了,雖說革命軍人是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
可是讓一名駕駛戰機馳騁碧海藍天的飛行員安穩地留在地麵上進行嚴謹細致地科研工作,這就讓邵凱感覺很痛苦了。
邵凱隻得將自己麵臨的情況向遠在浙東的雄鷹團彙報。
雄鷹團這邊早就得到了艦指那邊傳來的命令,讓邵凱同誌暫時留在成飛,全力配合成飛那邊的測試實驗。
什麼時候實驗結果成功了,什麼時候歸隊,甚至為了安頓好邵凱,雄鷹團政委還親自過來了,連成飛的大門都沒有進去,就在招待所對邵凱殷切叮囑了一番就回去了。
至於兩人之間達成了什麼條件,隻有兩人心裏清楚,不過自打政委離開後,邵凱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一樣,開始全身心地配合成飛這邊科研人員的各種測試實驗。
原本計劃要待一年的邵凱,又因為11號工程的敲定,俄聯邦允許華夏建立蘇兩七生產線,並且提供了全套設計圖紙和技術,又在成飛這邊待了一年半。
而今天就是邵凱離開成飛的日子,在這兩年半的時間裏,邵凱與成飛和14所這邊的科研人員成功完成了蘇兩七大腦移植手術,而且也完成了殲10戰機機載雷達定型試飛任務。
“邵凱同誌,真的不再考慮考慮了嗎?我覺得以你的天賦,留在咱們這邊會更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