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弩的初次表現,並不盡如人意。
原因不在手弩本身,而在於張溪的訓練。
這年月的士卒,並沒有什麼兵種互相配合的概念,他們還是一如既往的按照以前軍陣列隊的思路,一群人紮堆在一起,隨時準備進行人海戰術。
而張溪也沒有經驗,還以為這種情況是正常的。
日常訓練中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但等到張溪試著把寇封帳下的這一百五十人分為兩個陣營,進行演練時才發現,隊伍的陣型距離上,有很大的問題。
一開始的時候還好。
長牌兵豎起長牌阻擋對方的弓箭,狼筅兵支起狼筅拉開於對方的距離,同時阻擋對方的視線,而長槍兵和腰刀兵一長一短的配合殺敵也不錯。
一直到有些個聰明的什長一看情況不對,選擇迂回作戰,問題才真正出現了。
一個是隊伍之間的隊形過於緊湊,導致在轉換陣型的時候非常不靈活,經常會出現兵器互撞,甚至脫落的行為。
另一個是作為隊伍策應的短刀兵,本應該在轉換陣型的第一時間發射手弩阻止地方靠近,並且衝上去短兵相接的時候......手弩全射在自家兄弟的身上不說,衝過去短兵相接沒找到敵人,倒是先跟己方另一什的隊伍撞在了一起,輕易的被完成迂回的敵方把陣型攪亂了。
張溪頭疼的看著場中自相殘殺比殺敵還多的士卒,默默的歎了一口氣。
沒辦法,這是自己的鍋。
關鍵是,他甚至還不知道到底應該保持什麼樣的間隔和距離,才是最適合鴛鴦陣發揮威力的。
好在張溪不是那種閉門造車的人,他親自下場,把所有的什長都召集到一起,問起了他們的意見。
這些人是一線指揮的,自然很清楚自己的隊伍,哪裏指揮不順,哪裏礙事,雖然他們不一定知道原因,但總能說出來。
張溪找人記錄下來,回去分析,然後不停的嚐試,試圖找出合適的列陣距離出來。
再然後,就是針對操練中表現出來的,各隊遠程火力不足的情況,張溪覺得不能讓每個什的弓手分散作戰,必須是先把這些弓手先集中起來,等射完了弓箭再配備回每個隊裏去......隻是這麼一來,有考驗主帥對弓箭手召集和解散的時機把握,以及弓箭手能不能在第一時間回到隊伍中,迅速配合隊友轉化為腰刀手。
一旦做不到,這些落單的弓箭手即使配備了腰刀,在戰場上也隻是獨自作戰,一點威脅也沒有,而團隊也會因此缺少短距離殺敵手段,被敵人近身後隻能有短兵手補位,這時一旦側翼或者後側被攻擊,就會首尾難顧。
不訓練不知道,一訓練才發現一大堆的問題。
果然不懂戚家軍訓練方式,光看個皮毛,是不可能練出戚家軍來的。
張溪在嚐試,一邊對照“兵道篇”的理論,一邊根據自己的記憶和實踐,不停的嚐試著變化各種陣型。
最後張溪找到了合適的陣列距離,又重新調整了軍列,方便弓手快速入隊變腰刀手,或者實在來不及則有短刀兵臨時補位的辦法。
不停的嚐試,不停的跟寇封討論,然後再記錄下來,最後行程規矩後,剩下的就是訓練了。
不停的訓練,不僅訓練每個士兵的職責,也訓練他們的陣型變化,最重要的訓練是,在戰場上出現減員後,如何快速的和就近隊伍合並,重新建立起戰鬥隊伍。
鴛鴦陣有個非常大的好處,那就是每個士兵隻需要幹好一件事,陣型就能運轉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