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圍攻味縣(1 / 2)

高定不肯投降的原因其實很容易理解。

他是夷人。

夷人造反,在漢代,基本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如果隻是協同造反的夷人,那麼漢人為了表達自己的寬宏大量,大概是會赦免罪行,但對於夷人頭領,肯定是不會放過的。

同樣是死,那倒不如再拚一把。

所以高定是寧死不降的。

可這會兒張溪是有些猶豫的。

平定南中其實不難,但治理南中,卻是一個比較麻煩的事情。

曆史上諸葛亮平定南中,不留軍隊,用夷人治理夷人的方式管理南中,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諸葛亮自己都說了,剛剛殺完了人家的父親兄弟,回頭再留下來治理地方,人家能心懷感激的接受才怪呢。

而且以益州之地的兵力條件,最大的敵人肯定是曹魏,諸葛亮沒有那麼多的兵力留下來看住南中這個地方。

所以最後諸葛亮決定,不留兵卒,也不用益州流官,除了郡守是自己人外,其他的地方,都是讓夷人自治。

這確實是最省事兒的南中治理辦法......但張溪的目的,可跟諸葛亮不太一樣啊。

張溪是打算好好的開發南中的。

南中開發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瘴氣和疫病,但這些東西,雖然張溪沒辦法完全克服,但有了《傷寒雜病論》的指導,張溪覺得漢人兵卒在南中,也不是活不下去。

再加上南中有著足夠多的銅礦,鐵礦,金礦,銀礦,鹽礦.......這些東西太過於誘人了,實在不能輕易放棄。

所以,對張溪來說,開發南中,他最缺少的,其實是人力。

而整個劉備集團,最缺少的,也是人力。

張溪不可能說服劉備集團,遷移益州的人口來充實南中,加大對南中的開發力度,因此,這些本地夷人們,張溪是不想放過的。

但對夷人,張溪有點吃不準,到底該用什麼態度來麵對他們。

懷柔的策略,還是高壓的策略。

懷榮的策略見效慢,雖然大規模反叛不會有,但小規模的鬧事肯定會出現,至少需要個十幾二十年之後,才能真正看到效果。

而高壓的策略雖然見效快,但不得南中人心,搞不好一旦有個外界因素變化,南中又會大規模反叛,到時候鎮壓起來又得費事。

這就導致了張溪在是否殲滅高定的問題上,有些猶豫。

張溪拿不定主意,而馬謖,倒是看出了張溪的猶豫。

這位新任庲降都督,一直以來都是相當沉著穩定的,用兵雖然謹慎,但絕無大錯,現在的進展也很順利。

眼看著就要平定一部叛軍了,怎麼這位現在反而給人感覺心神不定了?!

馬謖猶豫了一下,覺得還是去問問好了。

“都督,如今高定就在眼前,旦夕可滅......不知都督是否還有其他疑慮?!”馬謖小心的,向張溪提問。

經過前幾次建言被張溪“教導”後,現在馬謖也變得小心謹慎的多,不敢隨便出言建議,而是認真的詢問張溪,想看看是不是還有自己想不到的地方。

張溪看看馬謖......這位雖然在軍事上的實操水平很拉胯,但好歹曆史上也是當過越巂郡太守的,應該對南中的局勢,有一定的思考吧?!

張溪就把自己的想法,跟馬謖說了。

馬謖略微的思考了一下,就對張溪說道,“都督思慮深遠,謖不及也.......隻是,如今之勢,高定卻萬不可留。”

說完,馬謖開始跟張溪分析,說必須殺高定的理由。

不管是出於什麼樣的理由,高定已經造反了。

造反不殺,絕對是說不過去的,也會給夷人造成一種錯覺,那就是漢人不敢拿夷人怎麼樣。

再者,高定造反的過程中,不僅僅是殺官造反,對越巂郡內的漢人百姓也沒有放過,這說明,高定本身對漢人充滿了仇視,這樣的人要收服他的心,讓他乖乖聽話,實在是太難了。

所以,高定是必須要死的,不存在任何收降的可能性。

至於張溪的想法,馬謖認為,思考的對象不應該是高定。

如果雍闓活著,以雍闓漢人的身份和在夷人中的威望,說不定還能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對象,但現在雍闓掛了,那麼退而求其次,孟獲也不是不能考慮。

孟獲在這個時代,是夷人沒錯,但卻是那種漢化程度極高的夷人,跟王平有點相似,雖然是夷人血脈,但行事舉止已經跟漢人沒有任何區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