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戰事漸平(1 / 2)

曆史上諸葛亮的南征,是一月上奏表給劉禪,請求出兵,三月正式領軍出發,四月斬殺高定,五月渡過瀘水,七月平定孟獲,九月攻伐完畢其他南中夷王,之後又花了三個月分割南中四郡為六郡,安插太守人選,教導夷人耕種技巧,安撫南中百姓,最後在十二月的時候正式班師回朝。

也就是說,所謂的南中之戰,其實諸葛亮打仗的時間隻有半年,剩下的半年是準備和安撫地方的時間。

是的,曆史上的諸葛亮平定南中,就是那麼的快。

平定南中叛亂,在曆史上並不是多麼困難的戰鬥,因此在史書上大致都是一筆帶過的,如果不是諸葛亮在《出師表》裏提到了,這場平叛行為,都不見得能被史書記載下來。

另外,所謂的“七擒七縱”,其實《三國誌》原文並沒有記載,同時代的史書也很少提及,隻有東晉人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以及東晉人常璩的《華陽國誌》裏有記載,後來被裴鬆之引用,作為《三國誌》的注解。

雖然有二證並列,按照史學界的傳統,大多數人是認可“七擒七縱”的說法的。

但因為諸葛亮平定南中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尤其是從第一次抓到孟獲後放歸,到平定其他夷王,中間隻有兩個月的時間,諸葛亮要想跟《三國演義》裏寫的那樣“七擒七縱”孟獲,牽涉到的地理跨度實在是太大了,從時間上講根本來不及,因此這段史料,還是有不少人提出過質疑的。

隻是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太過於深入人心了,花了大篇幅去描述這場南中戰役,連“七擒七縱”的對手和地點都寫的相當明確,導致很多後人基本都認為,羅貫中寫的“七擒七縱”,就是曆史事實。

但現在吧......張溪覺得,自己好像發現了另一種“七擒七縱”的解釋。

“七擒”肯定是假的,但“七縱”,卻可能是真的......如果諸葛亮也是跟自己一樣的想法,讓孟獲當帶路黨的話。

張溪之前跟孟獲商量好了,一個當帶路黨領路,另一個做戲收拾蠻王,雖然一直都沒有“擒住”孟獲,但確實是“縱”了孟獲五回。

如果再把這個白馬部的木鹿大王算上,那就真的隻剩下一個所謂的烏戈國王兀突骨,馬上就能完成“七縱”的指標了。

當然,張溪也跟孟獲打聽過了,南中地區,並不存在什麼烏戈國,也沒有什麼兀突骨大王,更不存在什麼藤甲兵。

藤甲是南中豪族部曲中,經常使用的一種鎧甲,但那也是因為南中人的製皮手段粗糙,根本造不出皮甲了,不得不就地取材,利用藤條的韌性充當臨時的戰甲。

就跟江東山越的土人大多用竹甲是一個道理。

既然是臨時性的,那當然不會用油浸泡,製作流程也不會長達十幾年,更沒有可以載人飄在水上的功能。

南中地區,有油,但基本都是桐油,而且產量相當的稀少,用來引火做燃料都不夠,怎麼可能用來浸泡藤甲。

所以,這個烏戈國是不存在的,張溪覺得吧,大概打完這個木鹿大王,就可以暫停進兵,進入南中治理的階段了。

因此,張溪不得不催促一下孟獲,讓他帶著夫人和部眾,前往“銀坑洞”去投靠木鹿大王,繼續當這麼一個光榮的帶路黨。

但孟獲不樂意去了。

這次在楊鋒這邊,已經被楊鋒給綁起來賣了,這就說明這段時間孟獲這個“災星”當的,連夷人都對他加強提防了。

不一定是識破了孟獲帶路黨的身份,但孟獲逃到哪兒,漢人就追到哪兒,這也是事實......人木鹿大王又不是蠢蛋,怎麼可能還會歡迎孟獲?!

而且這麼下去,孟獲覺得自己也很危險的。

這次是楊鋒給麵子,也是為了討好張溪,所以是生擒了孟獲夫婦,送到張溪的營寨中......可萬一木鹿大王覺得這麼做不夠意思,直接砍了孟獲夫婦的腦袋來找張溪邀功,這可怎麼辦?!

太危險了。

因此,孟獲覺得吧,這種冒險的帶路黨行為,大概已經是做到頭了,再弄下去,自己就真的有危險了。

張溪也不太好逼迫孟獲,畢竟張溪是真心的要跟孟獲合作,不是要逼得孟獲去送死......既然不願意去,那就不去吧。

一個白馬部,隻是一個擅長養馬的部族而已,張溪也沒想著有多難,就問問李恢,有沒有興趣帶兵去招降這個部落。

畢竟,將來銅礦的運輸可就指著這個部落幫忙養馬呢,可不能馬虎了,誰能跟這個部落的首領建立起良好的關係,誰就能在未來的南中運輸行業中占據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