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祗也是倒黴催的,上次他傳了一趟小道消息,這次還得是他來——傳言朝廷也在跟荊州世家們洽談類似走私的事兒。
那意思吧,一旦雍州這邊走私的事情不成,朝廷就會把目光放到東吳那邊。
江東可也是產糧大區啊,而且經過十幾年的改造,就在荊州的長沙郡,如今已經有了一定產量基地的規模了。
在那邊走私糧食,可比在關中走私糧食方便多了。
換句話說,大漢朝廷其實也沒打算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如果雍州的世家不願意參與這個走私的事兒,那就算了,反正江東那邊也不是沒有糧食走私的渠道,這錢啊,荊州世家未必不願意賺.誰讓諸葛亮算是半個荊州人呢。
這麼一搞,關中世家哪裏還坐得住。
不答應的話,關中世家沒錢賺,大漢朝廷可一點都不會虧。
還是答應吧,雖然賺的不如預期的那麼多,但實話實說,要是朝廷真的給這麼多錢來收購糧食,又何必走私呢。
曹魏那邊有的是人願意把糧食送過來呢,還是曹魏朝廷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那種。
這事兒吧,基本就解決的差不多了,諸葛亮在跟這些世家們大概商定了一個框架後,這事兒就撒手不管了。
接手的人,是費禕。
費禕也是不容易,突然的接到了朝廷的調令,被任命為戶部左侍郎,然後就一紙公文,從荊州調任到長安,來主持長安的糧食走私和組建中原情報網的事宜。
可憐的費禕,他剛剛從江東出使回來,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立刻上路,趕到了長安。
也正好,費禕直接就在長安見到了諸葛亮,然後當麵彙報了這次他出使東吳的所見所聞。
“東吳恐有變!”
這是費禕一臉凝重的給出的判斷。
諸葛亮和張溪一聽這話,臉色也跟著凝重了起來。
費禕這些年主持情報工作,性格跟早年有了明顯的變化,變得沉穩了不少,也謹慎了不少。
費禕這個人吧,其實早年的性格是有些大大咧咧的,說好聽點,那叫為人豪爽,重諾輕財,說難聽點,那就是過於天真,待人沒有防備。
要不然在曆史上,也不至於對一個降將這麼信任,最後被人刺殺了。
自打張溪主政南郡的時候,跟諸葛亮商量,把費禕調到荊州,主持情報工作後,費禕在接觸了那麼多爾虞我詐的情報信息後,人變的謹慎了不少。
尤其是主持情報工作的特殊性,導致費禕見過太多的逢場作戲,當麵笑哈哈,背後捅刀子的事情,也親眼看到過很多因為一時不慎而導致事跡敗露,細作身死的實例。
這讓費禕對情報工作的保密性,有了直觀的了解,也改變了一些費禕的為人處世原則。
傷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再一個,常年主持情報工作後,費禕也養成了一個習慣,對情報工作的分析和研判,往往需要結合多方麵的情報後再得出結論,而即使得出了結論,也不能完全信以為真。
這也是費禕很少對情報做出自己判斷的原因.情報線上,爾虞我詐的情況太多了。
但是一旦有些事情被費禕認可為“很有可能發生”,那這事兒,基本八九不離十的,就是真的會發生。
費禕不會對情報工作做出明確判斷,是基於他主持情報工作的嚴謹性,萬事要留個“萬一”.可諸葛亮和張溪,可不會把費禕所說的“很有可能發生”,當成是一種主觀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