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三章 方向之爭(1 / 3)

<\\brb>

因為曹丕病危這事兒,張溪被諸葛亮一紙密令,召回了成都議事。

這幾年,天下局勢實在是變化的太快,各方勢力都不太穩定,諸葛亮也覺得這事兒處理起來,非常的麻煩。

前腳剛剛跟東吳翻臉,鄧芝出使東吳後,雖然緩和了一些跟東吳的關係,但雙方在荊州的兵力部署依然是對峙狀態,東吳方麵並沒有給大漢任何合理的解釋。

孫權很不要臉的再次提起當年劉備入川前和東吳的約定,說如今大漢既然已經奪取了關中,那就該遵照約定,把荊州交給東吳。

因此,這次孫權出兵,不過是尋求用自己的方式來獲得荊州而已。

當場給鄧芝氣的,差點沒忍住直接破口大罵。

合著中間經曆了那麼多的事情,又是湘水劃界,又是背刺不成後重訂盟約的,你全都當不存在是吧?!

真的,如果鄧芝不是為了緩和跟東吳的關係而來的,他真的就該指著孫權的鼻子開罵了。

好在鄧芝多少知道點自己的責任,一番不失禮節的據理力爭後,孫權多少緩和了一點態度,但對於自己背盟,不宣而戰進攻荊州的事兒,依然不做任何鬆口。

不僅不鬆口,他還繼續往長沙和柴桑屯兵,似乎要做出一副再次進攻的架勢。

這要是一般人,說不定也就被孫權騙了,但鄧芝不僅是口才了得的文官,他也是上過戰場廝殺,製定過軍中謀略的武將,這點小計策豈能看不穿?!

明顯的虛張聲勢而已如今荊州的兵力調整已經到位,各地都加強了兵力部署,甚至陳到的一萬北軍就一直駐紮在武陵,孫權真要增兵對峙,打一場大戰,那他一開始就不該選擇退兵。

說到底,就是孫權如今要在大漢麵前展現出強勢的一麵,以此來抵消他背盟偷襲不成後,在道理上的弱勢。

鄧芝也沒有什麼好辦法,畢竟他不是為了加深兩國矛盾來的,多少得委婉一點。

實話實說,鄧芝也沒想到,這趟東吳之行,會如此的別扭和難受。

在鄧芝的設想裏,自己來到東吳這裏,一番斥責引起東吳理虧,然後自己稍微轉換一下口風,表達一下大漢對國賊的定義。

國賊為曹魏,不是東吳,雖然東吳屢次背盟,但大漢可以大度不予計較,隻需要巴拉巴拉之類的條件,然後跟東吳討價還價就是了。

可鄧芝是真的沒想到,東吳這邊雖然對自己的態度軟化了不少,也在自己據理力爭後按照正常使節的禮儀招待了自己,但對於這次進攻荊州,東吳咬死了不認錯,非要拿當初隻是口頭約定的所謂昭烈帝遺言說事兒,逼得鄧芝一點辦法都沒有。

連個道歉都沒有,還怎麼談後麵的各種條件?!

鄧芝也不可能代表大漢默認這事兒的真實性,就算要跟東吳重新維護關係,也不是這麼個讓步法的。

因此,鄧芝在東吳帶了一個月,最終除了受到東吳君臣的以禮相待外,毫無收獲的回到了成都,也因此,荊州之地,如今依然是戰備狀態。

諸葛亮對這事兒,也沒什麼好辦法,隻能暫時這麼僵持著。

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荊州方麵,荊北要麵臨曹魏的宛城,許昌等地的威脅,南麵要防備江東對荊南二郡,乃至對江夏,江陵的覬覦,長久戰備,總不是什麼好事兒。

可如今,事情的轉機出現了曹丕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