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鄧芝的回報,東吳不願意在明麵上跟大漢重訂盟約,隻願意私下達成協議,並且達成協議的方式,也跟諸葛亮想的不一樣。
東吳方麵希望大漢是“敗退”出江夏郡的。
雖然這麼一來,確實可以掩人耳目,把文聘的江夏軍團調入襄陽聽用,再加上東三郡的寇封軍團,襄陽北上進攻宛城的兵力,也已經足夠了。
但問題是諸葛亮真的不能完全相信,東吳在占據了江夏郡後,真的會乖乖的呆在那裏不動,更別說還會在東線汝南發動進攻了。
這個問題別說諸葛亮不信,就是鄧芝也覺得不可信,因此鄧芝不得不暫停跟東吳的談判,先回到荊州,把這個條件快馬告知諸葛亮,請諸葛亮決斷。
鄧芝是真的不敢在這種大事上自己做主.雖然他是持節出使,其實是有臨機決斷的權利的,但這個事兒實在是太大了。
諸葛亮今天要跟張溪商議的,就是這件事。
而張溪的回答嘛,倒是不出諸葛亮的預料。
“孫仲謀反複無常,何以信之?!”
這就是張溪的回答,非常的不屑。
就東吳那幫混蛋的操性,他們真要得了江夏,荊州軍團不北上還好,要是真的北上了,信不信他們分分鍾複刻一個白衣渡江給你看!!!
反正張溪對東吳是真的沒啥好感。
但諸葛亮還是稍微有些猶豫,琢磨了一下,說道,“據鄧伯苗所言,此番東吳出麵接洽此事之人,乃周公瑾此人素來名聲極好,重情重諾,元長當也有了解.”
諸葛亮到底是這個時代的人,還是受限於這個時代人的主流思想價值觀名聲有時候,可是比命還重要的東西。
尤其是像周瑜這樣的天下名將,必然是珍惜羽毛之人。
前兩次東吳背盟,一次是呂蒙領兵,一次是孫權,孫盛領兵,周瑜從來沒有參與其內在諸葛亮看來,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證明,這種背盟之事,周瑜這樣的天下名將,是不會參與其中的。
這次既然周瑜主動出麵接洽這個事情,未必沒有東吳方麵用周瑜的名聲作保,這次他們會遵守盟約的意思。
畢竟這次是暗地裏達成協議,無法明麵結盟.而即使明麵結盟,諸葛亮也不是那麼放心,畢竟孫權的信譽,真的不剩下多少了。
比起孫權,諸葛亮更願意相信周瑜這樣的天下名將。
你別說,張溪一聽說這事兒是周瑜主動參與的,也多少有些安心.在這個時代生活了十幾年了,不可能不受到這個時代的思想價值觀影響。
再加上自家媳婦兒對她的公瑾哥哥一向崇拜,反而對她那個親二哥一直都不怎麼看的順眼導致了張溪對周瑜的感官,也偏向於正麵。
但,張溪這人,出了名的謹慎.說難聽點,他就是容易想的多。
雖然在內心,張溪還是認可周瑜的性格和人品的,但很多事情,張溪都會多想那麼一點.萬一周公瑾這個濃眉大眼的家夥也叛變了呢?!
再說了,仔細回憶一下史書記載,周公瑾確實儒雅超群,雅量高致,但這貨,也不是那種循規蹈矩,把自己名聲看的很重的人。
這貨在孫策剛死的時候,敢冒著“叛逆”的名聲,帶兵奔喪.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幹出來的事兒。
如果不是周瑜首先跟孫策指定的繼任者孫權確定主從之禮,那周瑜這個帶兵奔喪的性質,可就不是分張昭權利那麼簡單的事情了。
這貨,為了東吳的基業,未必真的會在乎自己的名聲。
因此,張溪出於謹慎起見,還是勸說了一下諸葛亮。
“周公瑾雖儒雅超群,雅量高致,卻絕非不知變通之輩.他與我等,到底分屬不同,若其隻以東吳為念,卻也未必可信!!!”
張溪如此說道。
而張溪這麼一說,一向謹慎的諸葛亮,頓時也開始含糊了。
有時候吧,真的,不得不說一句——人以群分。
張溪和諸葛亮這倆人,年紀差了快十歲,卻能談得來,真不是沒有原因的。
諸葛亮一聽張溪這麼說,也立刻開始在腦海裏盤算,一旦周瑜也選擇了背盟,那麼讓他領兵進入江夏郡.後果有點麻煩啊。
畢竟,這是周公瑾!
在赤壁擊敗曹操,保住江東基業,在淮南擊破曹休,奠定東吳版圖的周瑜,周公瑾。
可不是什麼呂蒙,孫盛等輩可以比擬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