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當時徐庶問的是在洛陽,而不是在河北,再加上諸葛亮的事情賊多,一時沒想起來而已。
而經過了費禕的這番提醒,諸葛亮才察覺到,這不是第一次有這樣的情報傳遞過來了。
可即使如此,諸葛亮還是不敢太相信。
畢竟,上次這個“劉”密探傳遞的情報內容,也不過是普通的軍事情報而已,但這次的情報,直接上升到戰略部署和曹魏的朝堂決策,差別太大。
因此,諸葛亮吩咐費禕不要聲張,自己則對這個情報引而不發,然後在河洛地區加派細作,搜集情況。
曹魏朝廷上的決策是不可驗證的,但這半年多的時間,諸葛亮一直在留意曹魏在河洛地區的兵力變動情況,以驗證這封情報的前半段,到底對不對。
而事實再次證明了,這封情報的內容,到底是有多麼的離譜。
諸葛亮派出的洛陽細作,最多滲透範圍隻能到黃河沿岸的河東郡,河內郡部分,兗州內部的情報基本就很難搜集到了.這才是這個時代細作的情報收集能力。
正常來,細作隻能對附近的區域的敵軍,有一個兵力估測,太遠,或者防備嚴密的敵軍要地,哪怕是再精明的細作,也無法獲取太多的情報。
按理來,經過這麼一對比,諸葛亮應該更加懷疑這封情報的真假才對但諸葛亮卻選擇了相信。
不是諸葛亮腦子傻了,而是細作傳回的河東,河內兩郡的沿河兵力布置,跟那封半年前就傳遞過來的情報上寫的內容,基本一致。
要知道,這些沿河布防的曹魏郡兵,在半年前,可不是在現在的布防位置上的。
很明顯,這是經過了專門的兵力部署調整的,而這麼做的目的,恐怕就是那封信上後半段的內容——曹叡想要二次反攻長安。
曹魏方麵,總不能閑著沒事兒幹,專門調整成這樣的兵力部署,就為了配合一封看上去就“一眼假”的情報吧?!
這種可能性,實在是太低了相比於這個可能性,諸葛亮更願意相信這封情報的真實性。
再一個,曹魏方麵往河洛地區和兗州增兵基本是事實,那麼,不管情報真假,諸葛亮都要是要做出及時應對的。
基於這樣的判斷,諸葛亮才會突然下令,召集各州刺史和鎮守將軍齊聚長安,商議第五次北伐的事情。
一方麵,大漢也準備的差不多了,應該順勢起兵北伐了。
另一方麵,也是希望能搶時間,搶在曹魏前麵,提前發動北伐,破解曹魏試圖二次進攻洛陽的圖謀。
而今把這封信拿出來,就是給密議戰略的大家們看看,商議一下,是不是要按照這封信上的魏軍兵力情報,製定對應的戰術。
同時,也是解釋了張溪為什麼不優先進攻河東郡,而是選擇主動潁川郡的原因。
因為根據這封情報上的兵力分布顯示,曹魏方麵,在河東郡不僅有四萬郡兵,兩萬騎兵布防外,並州的騎兵也做好了要隨時南下支援河東的戰備。
而河內郡方麵,現在曹魏也已經增兵到了四萬人.黃河以北的河洛地區,一共有足足十萬兵力駐守。
兗州方向,按照情報顯示,司馬懿指揮的兗州郡兵,除了一萬在鞏縣宣示存在感的王淩所部外,剩下的九萬人裏麵,兩萬人屯守虎牢關,七萬人屯兵在河南郡東部,兗州東北部的東郡,中部的濟陰郡,山陽郡,陳留郡其中陳留郡兵力最多,屯兵足足四萬人。
如果這些情報都屬實的話,那麼大漢進攻河內,河東兩郡,要麵臨的是曹魏的十萬大軍,而進攻潁川郡的話,需要麵對的僅僅是潁川本土的三萬郡兵,以及可能來援的陳留郡四萬士卒。
也就是,曹魏在兵力部署上,是傾向於囤積重兵於東北側的洛陽地區,對於西南側的潁川兵力部署,僅限於防衛而已。
哪個容易,哪個難,其實一目了然。
再加上,諸葛亮也不是那種隻會強攻一麵的莽夫,不可能在戰前戰略部署的時候,那麼簡單的隻製定出一套戰略方案,他也有後手.隻是,需要大家統一一下意見而已。
而這個統一意見的前提,就是對這個現有情報的信任度,是不是要去采信他。
而這個問題,現在擺在了剩下的五人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