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這種東西,寄希望於一個人的品性良心什麼的,那純粹就是扯淡。
鄧老爺和鄧正德都沒那麼天真,父子倆都知道這話是什麼意思。
觀鄧廣之前對賢王的評價,這位賢王或許是個關愛百姓的和善之人,但一介商戶想要掌控物價,波及當地百姓生活,從而影響朝廷經濟運轉……這估計是個當官的碰上了,都會直接將人下獄抄家。
而鄧老爺的意思,自然也不是依托於魏鈺的善心,而是就眼下的局勢而言。
雖不知濟郡眼下情況,但賢王在濟郡解決匪患卻是可以肯定的。
賢王缺糧,卻沒有告知朝廷,反而是找上了他們這小門小戶,無論是因何種原因,左右對方眼下確實是需要他們鄧家的!
就光憑這點,他們主動坦誠從前商會上的事,言語間再說的無辜點,別那麼直白,給自己留條活路,對方看在送糧的麵子上,多少也會饒過他們。
而之後,他們再順水推舟提及商會如今的難處,譬如郡丞想要插手,隻要賢王不蠢,能意識到商會的作用,那就肯定不會放任商會落入郡丞手中!
隻要賢王一插手,到那時候,商會不僅能白得一個靠山,他們鄧家也能順其自然地背靠賢王這座大山,從而擺脫掉郡丞這個包袱……
為商的,能做到大商人的,是真的都不蠢。
如果把鄧正德建立商會的目的讓魏鈺知曉,那魏鈺可以很直白給出一句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具體意思三兩話說不清,但隻要學過曆史政治的人都會懂。
朝廷為什麼重農抑商,不正是因為上麵這句話嗎!
難道坐在高堂之上的人就真迂腐不化?真不知道商人能給朝廷帶來多少商稅?
朝廷不就是因為害怕為商賺錢的人多了,然後百姓們一窩蜂的都去經商不種地了嗎!
尤其是對於大商人,就怕他們到了富可敵國的地步,萬一某人生了野心,隻要下令關停自家產業鋪子,通過玩弄物價,不需要過上一年,一月便可能使整個國家經濟崩潰,從而生出動亂!
哦,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魏鈺上輩子的時代裏,某個財閥當道的國家了。
活在那國度的人真慘。
-
這頭平南郡鄧家陷入了忙碌之中,另一邊,日夜兼程的乙十三已經回了京都。
這趟回京不是他自作主張,而是受了魏鈺命令。
乙十三一到京都,連歇息都沒來得及,便直接登了四皇子府。
那一身風塵仆仆的,要不是他手中拿著魏鈺的信物,門房都得把人當叫花子打出去。
而乙十三登門時,四皇子正在窯廠。
窯廠內的某間寬敞小院內,四皇子正和一群匠人待一起。
小院大概是個類似倉庫一樣的地步,院子裏擺了不少貨架,而貨架上正陳列著不少類型的琉璃、玻璃、以及鏡片。
四皇子便站在其中一個貨架前,手中拿著一副跟眼鏡差不多的東西,神色驚喜。
“這副眼鏡做的不錯,看著比上次做的好多了,這鏡片薄了不少,也輕了,我戴上試試……”
四皇子將眼鏡拿在手上掂量了好一會兒,這才將其熟練地戴在了鼻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