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的張子明也沒必要再去下地掙工分了,並且後麵的這幾天也不打算去了,自己現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要先把南下的車馬費掙出來。
回到家跟父母打個招呼之後,也不管父母嘴中是如何嘟囔的,張子明拿了一個粗糧饅頭就進了自己和弟弟的房間。
拿來弟弟用的鋼筆和草紙,就準備要下筆了。
是的,張子明想的辦法很有文化範,張子明想憑著後世自己的記憶,搞一本小說出來,投到報社那邊連載。
張子明想到,自己重生之前,看過很多的小說、電影、電視劇,就找一個自己最熟悉,自己看過很多遍的短篇小說寫一寫吧。
寫篇小說出來,然後去投稿,這個路子應該沒什麼毛病吧?
況且,自己把後世才有的小說寫出來,在當下應該很受歡迎吧。
畢竟在這1980年,文娛活動根本就不多啊,要不然也不會家家戶戶都這麼多孩子了。
1980年,不能說沒有電視機,而是村裏根本就沒有通電啊。
張子明記得很清楚,自己所在的這個瓶子村是1983年下半年才全村通電的,而且剛通電的那幾年裏更是經常性的停電,一點都不穩定。
當然,縣城裏的條件會好一些,但是有電視的那還是極少數的,大部分的家庭裏,能有個收音機就是不錯的了。
不光是沒有電的問題,在自己村裏,連蠟燭用的都少,都是用煤油燈比較多。
好在倒是,現在有一個利於自己寫小說的條件,那就是自己的弟弟現在是住校,1980年的時候很多初中都是住校的。
這個時候,一個公社隻有一個初中,自己所在的大隊距離公社也有十多裏路呢,一般隻有離學校比較近的才不住校,其餘的都是住校,一周回家一次。
這倒是能讓自己有一個相對比較安靜的寫作環境,收拾好桌子之後,張子明就開始憑著記憶要寫作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
明明腦袋裏記著這些故事情節,怎麼就寫不出來呢?就算寫出來後,怎麼也感覺這麼別扭不通順呢?
在憑借著記憶寫了幾張紙之後,張子明停下來了。
張子明心想,自己得好好理順一下這些故事情節了,好好串聯一下,要不然就跟許多故事短片一樣,就不是成係統成體係的小說了。
這心裏記著故事情節是一回事,寫出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好在張子明是讀過兩年高中的,多少還有點基礎。
但是張子明把計劃要寫的小說裏麵,人物名字都改了,裏麵的情節也改動一下,當然有些是真的記不清楚了。
為什麼這樣做呢,張子明不想因為自己的重生而影響到後麵這些作者們的寫作,要不然自己提前寫好了,人家正主到時候怎麼寫啊。
張子明心裏有信念支撐,倒是一直沒有停下來,時不時的還會在從頭進行章節的修改,弄的就跟是真作家一樣。
晚飯的時候,張子明都沒有出來吃飯,直接拿了饅頭就回屋繼續邊吃邊寫了,頗有小學課本裏《吃墨水》所講的那樣的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