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不知道俄國有沒有這樣的俗語。但是俄國人絕對明白這個道理。麵對不可挽回的形勢,薩姆索諾夫果斷的將戰鬥力最強的鄧尼金軍團留在了後麵用來斷後,不過他還算有些良心,除了在其兩翼留下足夠的步兵配合鄧尼金行動的同時,還將所有不能帶走的重炮留給鄧尼金。再加上儲備在華沙的炮彈,麵對衝的速度有點快的德軍,俄軍斷後部隊的遠程火力相對於德國人來說也不是那麼吃虧,畢竟所有5噸以上的火炮大部分正在機動中或者準備機動中。而為了圍堵俄國重兵集團,由馬肯森指揮的裝甲部隊似乎沒有停下來等等後續部隊的想法,於是,兩個裝甲師一頭撞在了鄧尼金的防線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大規模的裝甲和反裝甲大戰正式拉卡了序幕。
在突破俄軍連貫的防線後,馬肯森的裝甲部隊行動更加迅速更加自由,沒有了惱人的雷場,也沒有了各種隱藏在角落中的反坦克炮,遇上堅固的支持點就繞開,然後將其分割出來,交給後邊的攻堅部隊處理,遇上大量的俄軍部隊就直接衝散然後交給後邊的步兵來收容俘虜。在經過短暫的休整之後,馬肯森的兩個裝甲師以及附屬的機動兵團兵鋒直指華沙。
“看起來也沒什麼嗎?”在綜合了各方麵的情報後,馬肯森對於俄國在俄屬波蘭最後也是最大的一個據點的防禦嗤之以鼻,雖然重炮沒有跟進,但是同時對方的大量火炮也被摧毀或者繳獲。對方沒有修建起了連貫的鋼筋混凝土工事。他們隻是在關鍵點建造了一個個彼此挨得很近的環形防線。而且部署的兵力絕對不算多。防線之間也許有雷場相連,不過這個問題不大,隻要能承受一定的犧牲,打穿對方的防線後,陷入孤立的俄軍隻有戰死或者投降這兩條路可以選擇了。
在經過短暫的火力準備後,伴隨著火力延伸,馬肯森的山貓們再一次向目標撲去。一輛輛山貓式坦克以楔狀隊形向俄軍陣地發動了進攻,而在部隊後麵則是伴隨的步兵。德國人的配合十分的好,各個部隊保持著一定的速度齊頭並進,並且在到達陣地800米左右的距離停車,隨後自由攻擊已經標注為火力點的目標。細長的50MM坦克炮噴出了一道道火舌,一股股白煙在炮口升起,在進行短暫的壓製後,坦克部隊繼續前進,然後停車,重新射擊。
“情況不對啊?俄國人怎麼不反擊呢?”馬肯森猶豫道。按照實現預定的計劃,下一步就是步兵展開發起最後的衝鋒。不過顯然,如果這幾輪攻擊沒能摧毀對方的火力點的話,那麼步兵展開後在中近距離上的攻擊顯然會遭到重大的傷亡,這些可都是精銳的暴風突擊營,不是普通步兵可以比的。
最終在進行最後一輪急停速射後,沒發現什麼問題的前線指揮官最終決定發起最後的進攻。此時雙方的距離不過400米!已經接近了輕裝步兵的衝鋒距離。而坦克甚至隻要幾分鍾就可以越過這些防線繼續深入!不過因為地形的阻礙,如果撞擊部隊想要繼續進攻的話就必須縮短攻擊麵,將正麵排開的修型收縮成一個箭頭,然後繼續攻擊。在短暫猶豫後,德國前線指揮官最終決定變陣,裝甲部隊開始收縮,而兩邊的步兵則在迫擊炮和輕炮的支援下占領兩翼!
就在裝甲部隊收縮,露出位於兩翼的步兵後不久,潛藏在暗堡中的火力點突然噴出了一條條致命的火舌。一種不算很連貫但是非常沉悶的響聲接連不斷的響起,一個個如同飛蝗一般的子彈射向了後麵的步兵以及山貓式坦克的側麵和後部。“是俄國人的大口徑機槍!”曾經經曆過南線血戰的部分德國士兵在第一時間分辨出了這種可怕的聲響。有效射程在1000米以上,即使稍微蹭一下也足夠致命的可怕武器再一次出現在了戰場上。
隨後是大口徑的迫擊炮。120MM迫擊炮被布置在反斜麵陣地上,這些位置無論是榴彈炮還是坦克炮都無法攻擊到,單純論投射量,120MM迫擊炮絕對比105MM榴彈炮要高上不少。而在防禦狀態下,超高的射速無疑讓它成為了真正可怕的生命收割機!一發發榴霰彈在一人多高的高度上爆炸,無數的鋼珠如同死神的鐮刀一般肆意的收割著生命,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臥倒還是站立都無法讓自己的生命得到保證,繼續進攻有機槍和地雷,而撤退同樣會遭到炮擊,兩翼的德軍在第一時間陷入了困境。
而與此同時,就在步兵遭到火力急襲傷亡慘重的時候,德國裝甲部隊同樣也陷入了困境。如果說鄧尼金原來過的是富農的生活的話,那麼這一次戰鬥中,他所擁有的火力完全可以用土豪來形容,大量不易帶走的火炮都被分給了他,其中包括不少37MM炮和47MM炮,這些火炮本來是無法擊穿山貓式坦克正麵的,但是奈何鄧尼金卻給這些威力欠佳的火炮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攻擊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