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不必刻意追求(2 / 3)

當你犯了錯誤時,你該怎樣辦嗎?當事情出了問題時,當他人對你產生誤解時,當你遭遇到失敗時,當一切都似乎暗淡無光時,當你的問題看起來好似得不到令人滿意地解決時,你又該怎樣做呢?

難道你就無所作為,聽任困難壓倒你呢?難道你就束手無策,逃之夭夭嗎?

麵對困難你能激勵鬥誌,把不利條件變為有利條件嗎?你能確定你需要什麼嗎?當你認識到你所向往的目標能夠並將要實現時,你能應用切實而清醒的思考並積極行動起來嗎?

拿破侖·希爾說:“每種逆境都含有等量的成功的種子。”你想想,在過去有些事情似乎有巨大的困難或不幸的經曆,它們卻鼓舞著你取得了成功和幸福;沒有這些東西,你反而不會取得這種成功和幸福。這種情況難道不是真實的嗎?

永不滿足能夠激勵你取得成功。愛因斯坦是不滿足的,因為牛頓的定律不能解答他的一切問題,所以他不斷地探究自然,終於提出了相對論。根據這種理論,人們找到了擊破原子的方法,懂得了質量與能量相互轉換的關係,並成功地征服了空間,解決了許多令人費神的問題。如果愛因斯坦沒有這種永不滿足的精神,這些成就是不可能取得的。

當然,我們並非都是愛因斯坦,我們的奮鬥結果不一定能改變客觀世界,但它卻能改變我們的主觀世界,使我們能沿著我們所要走的道路前進。

人生感悟

其實,快樂不必刻意追求,就像蘇格拉底說的:“其實快樂並非刻意去尋找,它其實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隻要你們融入生活,有目標,有追求,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並做好每一件事,那麼快樂就會如約而至。”

快樂,不必刻意追求

《時代周刊》上曾登過一篇文章,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個士官在瓜答卡納島戰役中被炮彈碎片刮傷喉嚨,輸了七筒血。他寫了張紙條問醫師:“我會活下去嗎?”醫師回答說:“會的。”他又問:“我仍可以講話嗎?”他又得到了肯定的答複。於是這個士官在紙上寫道:“他媽的,那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你為什麼不停止憂慮,對自己說:“他媽的,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也許你就會發現,事情其實微不足道,不值得操心。

羅根·帕索·史密斯說過一句極富智慧的話:“生命中隻有兩個目標:其一,追求你所要的;其二,享受你所追求到的。隻有最聰明的人才可以達到第二個目標。”

我們很多人都有這種切身感受:當自己春風得意之時,便會感覺生活處處充滿陽光;而一旦遇到困難,或身處逆境時,就覺得生活陰暗,甚至感到世界的末日即將來臨!因此,個人主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事業。其實,我們每個人擁有90%的長處,而隻有10%的不足。問題是,你如何發現和對待這90%與10%的關係。當你將自己的90%與他人相比時,你不禁會感歎:原來我如此富有!

艾迪·瑞肯貝克和朋友在太平洋上絕望地漂流了21天之後,說道:“我學到了一點——人隻要有淡水喝,有東西吃,就沒什麼好抱怨的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約有90%的事情是好的,10%的事情是不好的。如果你想過得快樂健康,就應該把精神放在這90%的好事上麵;如果你想著擔憂、操勞,或得腸胃潰瘍,就可以把精力放在那10%的壞事情上麵。

《格列佛遊記》一書的作者斯威夫特是英國文學史上最頹廢的厭世主義者。他每次生日都黑衣素食,以示對自己來到這個世界感到遺憾。雖然如此,他仍然讚美幸福是促進健康的最大力量。他宣稱:“世上最好的醫師是節製醫師、安靜醫師和快樂醫師。”我們也許都能受到這位“快樂醫師”的免費服務,隻要我們注意自己擁有的可貴財富——比故事中阿裏巴巴的財富還多。你會為億萬富翁出賣自己的眼睛、手足、聽覺、孩子或家人嗎?把擁有的資產加起來,你就會發現,縱使洛克菲勒、福特和摩根等人所有的金銀堆聚起來,也買不到你所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