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城池之後,何曼帶著人打上城頭準備控製城牆。
而太史慈則直接殺進軍營中,準備把要把城中的武將全部一網打盡。
這個時候城中所有的守將隻會在這兩個地方,先把所有的將領幹掉,後續的操作就方便多了。
他們兩路逼近,很快就占據了優勢。
再加上有孫家在城中幫忙,這些守將完全無法看清楚總體局麵。
很快這些將領都被何曼與太史慈給全部幹掉了。
除了何曼攻上城頭的時候,有一個將領認出了他。
他確認了何曼的身份之後,馬上就選擇帶著軍隊投降了。
原來這個將領就是當初黃巾軍的小頭目,在黃巾起義中被傳誌城給俘虜收服的。
最關鍵的是,這個將領在還沒有來青州之前,就是被何曼發展的太平道信徒。
現在看到何曼後哪裏還有什麼猶豫,不但他主動投了過來,還勸降了很多其他的軍隊。
從晚上開戰到第二天蒙蒙亮,這一戰才終於結束。
傳誌城的軍隊被擊殺五千多人,其他的一萬多人都選擇選擇了投降。
而太史慈他們帶來的士兵僅僅有兩千人不到的損失,這一仗可謂大勝。
當然,這裏麵的頭號功臣自然是何曼了。
要不是他以前黃巾軍渠帥的身份,這一戰當然也能贏,隻是可能會打的非常血腥了。
羅東鎮的勝利像一個信號,太史慈他們吹響了反攻的號角。
羅東鎮的情況也提醒了何曼,整個傳誌城的軍中有大量的前黃巾軍成員。
如果運作得當,那接下來的戰鬥不但會非常順利,而且士兵也會越打越多。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何曼的親信開始頻繁的在私底下串聯,勸說一些還在傳誌城的將領帶著人投過來。
再加上還有一些家族擅長看風向,覺得看樣子黃縣一時半會兒是打不下來了。
反而還有一些收複失地的趨勢,於是他們也就開始悄悄的與方廷接觸。
這下子各種要素都湊齊了,隻要一個城鎮中具備了大家族配合和將領是黃巾軍出身願意轉投何曼兩個因素。
那就馬上選擇動手。
這樣一來,接連有好幾個城鎮都選擇挑忠,聲稱自己忠於大漢朝廷任命的方廷太守,堅決不與傳誌城這種亂臣賊子在一起。
這幾個城鎮的傳誌城軍隊也學乖了,在發現不對勁的第一時間撒丫子就跑。
他們完全沒有留下來與太史慈硬剛的意思,帶著願意跟他們離開的軍隊跑了。
美其名曰是為了保持軍隊的實力,不想無謂的犧牲在那裏。
於是傳誌城占領的城鎮有好幾個都被拿了下來,黃縣能夠掌握的軍隊也超過了十萬人。
接下來太史慈他們的動作反而放緩了一些,畢竟從傳誌城投過來的軍隊都要重新整編一下。
所有的編製都要與逐鹿軍團保持一致。
在這期間,黃縣其他的家族就非常尷尬了。
你說你繼續與傳誌城合作吧,他們已經信不過你了。
可是你說要重新投向太守方廷?
他又沒有主動來聯係你,你想投靠過去也得有人接啊。
尤其是劉家之前算計了太史慈,原本是可以在傳誌城這裏得到一個不錯的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