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正是因為接受了宋朝的冊封,從此才得到了“安南國”這個名號,因此他們可是正兒八經的安南國。
後來前黎朝的左親衛殿前指揮使李公蘊黃袍加身奪取王位,在第二年改元順天,定都升龍城,後世稱為李太祖。
李朝建國後,向北方的華夏國學習,采用了唐朝和宋朝的中央政治製度模式。一個王朝的初期總會出現一些英明的君主,在太祖、太宗、聖宗、仁宗四代君主在位的117年裏,安南國進入了政治集中、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的時期。
李太祖興建了升龍城,為了拉攏國內各路力量而分封中央軍政諸臣職位。
同時為了打消各地的地方勢力,而改組地方政治機構。同時他還發展佛教,實行科舉製度以給平民百姓一個上升通道。
改革土地和稅收製度讓國家可以有充足的財稅資源,以此來支撐他對外采取擴張政策等。
在李朝的前期多次與宋朝、真臘、占城等國家發生戰爭,其間獲得了不少的勝利,占領了大片領土。
1054年,李聖宗改國號為“大越”,並成為此後安南國數個朝代的國號。1127年李仁宗去世後,李朝也如同許多王朝一樣開始衰弱。
國內封建諸侯勢力開始冒頭,彼此之間相互交戰爭奪權力和地盤人口。
李朝後半段時期,發生了“範猷之亂”、“郭卜之亂”和陳嗣慶、陳承兄弟專權的場麵。1225年權臣陳守度趁李昭皇年幼,奪政權,建立陳朝,李朝滅。
而準確來說,安南國的遊戲背景就是李朝快要結束的時候,陳嗣慶現在正在安南國內掌握權力。
跟華夏區類比的話,就像是董卓剛剛控製朝堂的階段。
安南國這邊就不如驃國那樣團結一心了,他們國內的南北問題在這個時候依然沒有解決。
安南國的南方派和北方派向來不和,這也是安南國國家建國以來的曆史遺留問題。
對於南方派來說,他們主要是在湄公河三角洲那邊作為自己的力量基礎,北方派和南方派正好占據著安南國所謂一個扁擔兩個框各自的一個框。
在南方派看來,北方派與華夏國戰鬥對他來說並沒有直接的影響,因為哪怕華夏國打下了安南國北部之後想要進一步去占領南方仍然很困難。
就如同曆史上一樣,曆史上華夏國曾經多次占領安南國的北方,但是想要進一步向南的時候就會開始遇到困難。
畢竟從北方到南方之間的道路行走起來相當困難,力量滲透到那裏很不容易。
而且對於南方來說,中間那一根長長的扁擔,本來就是他們的倚仗,可以在這裏進行層層防守。
從地理上講,這麼長的通道在中間可以設好幾道甚至幾十道關卡了,足以把華夏國給攔住了。
這樣的話就等於說讓北方派在北方擋住華夏國,平白消耗北方派的勢力,而南方派則在南方坐享其成。
最後等北方派消耗實力消耗差不多之後,再由南方派來掌控整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