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雖然收回了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力,但他對祖母異常尊重,隻要有重大決定,無不先向孝莊太後請示後方才辦理。被後人如此稱頌的康熙帝於祖母在世時就一直對她的話非常重視,這在曆史上是一件美談。這不但表現出康熙帝對祖母的尊重,更表現出孝莊太後所處的地位與其具有的才能。孝莊太後對孫子也極為喜愛,她一直認為康熙將來必會成為一位了不起的天子,所以也盡心相輔。可是孝莊太後並沒有認為康熙的天下已經高枕無憂,因為她早些年曾安撫過的三藩,如今已經慢慢地成為了她的心腹大患。
所謂“三藩”,便是指協助滿清王朝打下大明江山及擊敗李自成的吳三桂、尚可喜及耿精忠三個人。他們三人各有封地,皆鎮守一方,早些年孝莊太後為了安撫他們曾與他們聯姻,如今鼇拜已滅,三藩隨時可能作亂,對付他們,已經成了當務之急。
康熙帝現在已經頗有主見,他覺得三藩勢力過大,必須撤除。當他向孝莊太後請示此事時,竟立即得到孝莊太後的認可。康熙大喜,因為隻要有了孝莊太後的支持,他便可以毫無顧忌地進行撤藩了。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正式發動叛亂,造成全國戰火一片,直接威脅到了清廷。康熙雖然撤藩的決心很強,可是畢竟年輕,麵對這一局勢,還是顯得有些茫然。
孝莊太後卻預料到,吳三桂等人曾為大清打下了江山,殺了不少百姓,如今天下百姓或許會更多地反對他們,而不是反對令他們擁有安樂生活的朝廷,所以在這場戰鬥中,他們寧可支持大清王朝,也不會支持吳三桂一夥。在孝莊太後的指點下,康熙沉著應戰,分兵出擊,三藩逐漸地被擊潰。
可是正在此時,蒙古人見有機可乘,察哈爾親王布爾尼趁亂發動叛亂,向京城發動攻擊。康熙大吃一驚,因為他沒有料到會出現這樣的事,孝莊太後麵對自己族人的進攻也有些意外,可是她並不會因此投降,更不會因為對方是族人便加以姑息,她立即向康熙推薦了文武雙全的圖海,向蒙古叛軍發動反擊。不久之後,蒙古叛亂被擊退。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叛亂也被平息。
至此,孝莊太後幫助康熙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二件大事,從而為康熙大展宏圖打下了良好基礎。孝莊太後認為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成功便是培養出了康熙這樣一個好皇帝,有他執掌天下,她也可以安心地卸下心頭的重擔,從而安靜地度過自己的晚年了。
孝莊太後與康熙這一老一小,形成了清朝初期最完美的組合,也成就了大清最精彩的幾個曆史片斷。很難想象,若孝莊太後不存在,大清是否還會屹立不倒。於是,後人提及其名,不得不豎一下大拇指——真正的女強人!
曆經三朝,安然逝去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太後終於病倒了。康熙日夜守候在病床前,侍奉著她。但孝莊太後年事已高,已經無力回天,終於在同年十二月離開了人世,享年七十五歲。康熙將她安葬在河北遵化昭陵西,稱做“昭西陵”,諡號為“孝莊文皇後”。
孝莊太後一生經曆三朝,在軍事、政治及百姓生活方麵都表現出了她非凡而卓越的能力。以至於康熙一生都不忘祖母的教誨,因為沒有她,便沒有康熙後來的青史留名,說不定在鼇拜時期便已經不再能夠為帝了。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祖輩,後世的乾隆帝又為她加了一個很長的諡號: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詡天啟聖文皇後。由此可見,她已經成了後世後妃的一個典範,值得千秋萬代加以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