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書中沒有寫,歲月可以抹掉一個人所有的痕跡!
......
當世之人隻知道東方春生乃是天下聞名的誦書達人,卻不知他也曾是翻卷風雲的名家巨擘。
細談東方春生這位老倔頭兒前,便不得不說說這諸子百家中,最為能言善辯的名家一脈。
這名家曆史悠久,足可追溯到先秦時期,且為諸子九大顯學之一。
名家曆代辯者皆以嚴謹的邏輯思維和獨到的論世思想而聞名,為世間論辯之學而必要興起,辯者們尤其擅長詭辯之法,其傳世成書中所記的曆物十題及辯者二十一事,均展現出了曆代辯者的巧言善辯。
名家之人多喜歡控名指實、參伍不失,因此,雖然名家擅長論辯,但其論辯又流於苛察繳繞,疙疙瘩瘩,詭譎奇異,所以曆史上一直名聲不太好,帝王貴胄嫌棄他們隻會動動嘴皮子,平民百姓則嘲諷他們動動嘴皮子就可以得到富貴榮華。
當年,由於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帝國中樞的強勢領導下,名辯之學難以發展,名家也隨之衰落,名家的門楣,一度淪為江湖笑柄。
但是,衰落並不代表消失,三國時期的英傑禰衡、法正,以及四十餘年前冒死赴鮮卑,幫助帝國一舉扭轉秦漢戰局頹勢的鴻臚少卿周庵,還有這東方春生等等,均為名家之人,且都是名震一時的大人物。
四十多年前,大秦舉國犯境,漢帝國滿朝惶恐,主和派不在少數,他們諫言割地求和,並以長江為界,偏居江南。主戰派多為武將,能打不能說,為了對付那些能說會道的文臣,武將們在求援之下,年輕的東方春生寒夜提舌刃、慷慨入未央,辯盡朝野廟堂,終是幫助神武帝定下了北征的決定,也定下了從此四十年的太平和廣袤的疆土。
秦漢開戰之初,戰事膠著,再加上諸侯王陡生叛亂,主和派遂又搬出那套“文景和親,以安天下”的無知說辭,請求神武帝罷兵言和,由於開戰初期內憂外患,漢軍多線作戰,導致戰事不順,神武帝亦動了和談的心思,準備暗地裏與大秦罷兵言和。
這一次,又是名家巨擎挺身而出,隱士周庵,戰前冒死攔聖駕,舌敗群儒,說服神武帝放棄求和想法,陣前討官爵,單騎獨馬,千方百計穿過大秦疆土,來到位於大秦北境的鮮卑部,憑借三寸巧舌之利,許以千牛萬馬之厚禮相贈,終換得鮮卑人南攻大秦王庭,致使攻守異形,幫助漢帝國獲得慘勝。
雖然在事後鮮卑人被大秦帝國並入疆土,但是,名家和鮮卑人聯手,拯救了一個巍巍五百年的帝國江山。
莫管是戰前、戰中,還是戰後,這一戰,漢帝國都可以配得上一個慘字,據傳,在神武帝班師回朝的途中,沿途有的刺史、郡守,連祭祀天地用的三牲都因戰事無法湊齊,毫不誇張的講,漢帝國僅差一點,便要被打到偏安江南一隅苟延殘喘的悲涼境地。
這讓立誌開創一個天下盛世的漢神武帝劉諶,大為惱火,他對整日將仁義禮智信掛在嘴邊卻沒有半點實際用處的老儒生們,生出一種失望透頂的心情。
事後,神武帝劉諶總結得失,他認為,“此戰之慘勝,不在君臣無能,不在臣民離心,而在治國大略之缺失。”
尊儒崇孔,雖然加強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綱,讓人們謹記尊卑,卻也壅塞了後學思想,禁錮了眾生靈魂,這或許是仁君所盼,卻不是神武帝這樣的明君所盼。
儒道當尊,卻絕不可成為利欲熏心之祿餌,絕不能成為阻塞時代發展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