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章 郡府秘晤,舊人新謀(下)(1 / 3)

人生啊,哪有什麼兩全之策,短短百年,不過是教人取舍罷了。——呂錚

......

燈火闌珊裏,劉權生和應知看到《五穀民令》,紛紛麵麵相覷。

呂錚表情波瀾不驚,在這個時候,他拿出了帝國丞相的威儀,冷聲道,“兩位且聽且看,講正事兒之前,我想與兩位說一說,本相心中的世族!”

劉權生拿起《五穀民令》,一邊研讀,一邊聽呂錚訓示。

而應知則心不在此,他隻管定睛看著呂錚。

呂錚揉了揉太陽穴,淡淡地道,“在本相看來,紮根在大漢疆土上的世族,就好比這棵桃樹,其生存的根基是宗族血脈之傳承和累代所積之勳功,眼神的枝幹則為私田、私兵、私官,以枝幹結果兒茁壯根基,以根基之壯充實枝幹,如此往複,生生不息也。”

“如此反複,長在土壤肥沃、宜於興盛之地的桃樹,兩到三代即可遮天蔽日,如劉氏這種斷斷續續的小歪脖兒,曆經八代也可參天。”呂錚打了個哈哈,溫聲說道,“棵棵桃樹彙在一起,則可避風擋雨,群立一方,不需再瞧老天眼色,如今的曲州江氏一族,則是一片桃林也!”

呂錚言停飲茶,“此為世族生存之道,興旺之道也!”

劉權生立刻明白了呂錚話中深意,接上了話,“荀子有雲‘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世族林立之後,若王權無能,世族則會趁機把持朝政、相互兼並,待一國一州之內僅剩一二世族以後,則江山易主矣!百年前,四世三公的袁紹,便是此等人物,隻不過,他太蠢,相比於他,意圖取代曹魏的司馬家族要更加高明!”

應知亦有感而發道,“細數往事,春秋三家分晉,戰國田氏奪齊,三國江東孫氏、中原司馬氏,這些挖空前朝的世族們,無不數代積累,終成巨患。臣以為,世族之患,遠大於諸王之亂,諸王之亂,乃劉氏宗族內亂,世族若是做大,漢室江山可是要改姓的呀!如今,世族漸成尾大不掉之形,當傾盡全國之力,竭誠以克之,陛下根除世族之所決,實為大道啊!”

呂錚微微感歎道,“咳咳!想我大漢帝國日益強盛,樹大招風,這幾年,外麵不太平,北麵大秦那頭病虎八成已經舔好了傷口,正在磨刀霍霍;南麵驃越與大秦借道西域,兩國南聯北合,眉來眼去;以烏孫、大月為首的西域南北道六十一國,蠢蠢欲動,隨風飄搖,一心想著漁翁得利,複還他們在鋒州的故土。三年前,文通館劉老頭兒曾觀星卜卦,卦象曰‘星移鬥轉,白虎漸凶,這老家夥判定,甲子之內,帝國必有倒逆乾坤之兵禍’。可在老夫看來,我大漢與北方大秦重啟站端,也就在三十年之內嘍!”

劉權生聽聞此話,麵浮煞氣,頗有當年在未央宮揮斥方遒之神韻,他聲音驟寒,“哼!內政歸內政,大漢的疆土,還容不得西域、驃越那些貨色染指。至於北方大秦,我帝國代有名臣良將,隻要他敢大動幹戈,我大漢羽林郎,定叫他知道知道絕族滅種的滋味!”

呂錚對這話不褒不貶,畢竟他也年輕過,誰還沒有過此等狂言呢?

老頭兒潤了潤喉,繼續說道,“值此多事之秋,我輩當以耐事,了卻天下之多事。本相以為,這根除世族之舉,即為平息內耗之舉、凝聚國力之舉。當年我為陛下謀劃上中下三策,上策太急,自損過甚,中策太險,極易失土,陛下遂選了這滴水穿石的下策,這正是陛下的英明之處。”

劉彥放聲大笑,“老師,您就不要奉承朕啦,真若是真的英明神武,十二年前,也不會鬧出世族霍亂京畿的窩囊事!”

劉權生真誠地道,“當年之事,乃多年累積之結果,非陛下之過。即使要論錯,也錯在我等激進之臣,不在陛下。”

劉彥擺了擺手,笑道,“行啦!說正事。”

老呂錚風鬟星鬢,神采奕奕,繼續說道,“私田為世族最大倚仗,也是世族凝聚人心和財貨的源泉,若可在鏟除世族前,推行一田畝政令,將天下天地重新還給天下人,這既與遏製世族的大策相輔相成,又可以收攏人心,何樂而不為呢?”

劉權生雙目驟然放光,猶如深邃夜空中的明星,聽完呂錚的話,這位風流才子立刻說道,“通過法令,重新丈量土地,繼而收回世族手中通過兼並得來的大量私田,豪門大戶便掌控不了百姓吃食,更不能肆意哄抬糧價。如此一來,百姓依賴世族之心大減,即使世族之患傳至後世,也不會再有世族坐擁私田過甚而殃及百姓這等荒唐之舉,這實在是絕妙之法,丞相,薑還是老的辣啊!”

呂錚雙手相互揉搓,相似一個精明的商人,“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求新而。幾年前,大司農沈希言奉陛下之命,結合東方春生所畫的《九州山水圖》,看盡九州風水,解奧靈通大道,耗時數載,終成《五穀民令》一書,全書十七卷八十九章,除農時、耕具、收種、治荒等章節,更囊括屯田、均田、平田之大策,老夫以為,倘若此此政令在全國推行,實為惠民之政,訓農裕國之術。屆時,我大漢倉稟富足、百姓樂業,縱有強敵侵入,又懼他何?”

言盡於此,劉彥和呂錚的此行目的一目了然,呂錚遂不再說話。

那本《五穀民令》擺在桌上後,應知連看都沒看。此刻,呂錚言畢,應知掃把眉一提,捏了捏八字胡,有些興奮道,“呂相之意,是想以華興郡為首試?若《五穀民令》有了小成後推及全國?好,好啊!下官一百個讚同!”

呂錚神秘兮兮地道,“是,又不是!”

應知忽然急了,“哎呦我的呂相,您老可別賣關子了,到底是如何呀?”

《五穀民令》這本書不用看便知道,這是一本足可以改變大漢帝國五百年田畝管理製度的長策,是可以名載史冊的,而率先作為試點去推行它的郡守,必然會跟著這本書,一同名留青史,如今呂錚一直在兜圈子,始終不給應知答案,這讓他怎能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