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家錫王國千裏獻寶令康熙越發膨脹起來了,他覺得是時候跨海收拾明鄭小朝廷了。
總有個東西孤懸海外,怪惡心的,還讓他的大清設海禁。
去年萬正色給他打了場大勝仗,把這幫海匪趕出海了,康熙覺得,這事交給萬正色這個功臣來操辦,應該問題不大。
“啟奏皇上,偽明延平王鄭經去世,現在是攻打夷州島的好機會。”朝會上,議政大臣索額圖彙報道。
“打!”康熙言簡意賅。
“皇上聖明!”郭四海第一個跳出來奉承。
在一片稱讚聲中,康熙決定給萬正色一個青史留名的機會。
他八百裏加急:給萬正色加封太子少保,並要求他率軍東征。
這道聖旨一下來,萬正色就慌了。
他趕緊和明白人吳延貴商議怎麼妥善解決這件事。
“子良啊,聖上讓我去打夷州島,這能行嗎?”明鄭的水師和陸軍他都見過,水師還能勉強打打,陸軍拿頭去打。
再說了,跨海打不一樣。
“萬大人,要不,你就啟奏皇上,跟皇上說,明鄭被你打怕了,夷州島不足為慮。”
聽到這個問題,吳延貴也是頭大,萬正色盡給他出難題!
萬正色沉吟不決,打,有可能身敗名裂,不打,會失去康熙的喜愛。
思來想去,在這個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機會麵前,老萬退縮了!
老萬給康熙的回複說:臣覺得,這事兒跟在福建沿海打仗不一樣。
夷州島隔著大海,風大浪急,船隊一出去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萬一遇上風暴那就全得喂魚。
另外,鄭家雖然連打敗仗,但水師實力還是挺強的。
咱們去了也沒把握一定贏。
再有,福建連年打仗,人力物力財力都到了極限,現在再打夷州島,恐怕壓力太大。
夷州島孤懸海外,煙瘴之地,即使花了巨大的代價打下來了,想守也不好守,成本太大。
咱們隻要把鄭家打得服服帖帖,讓他們俯首稱臣,不再搗亂就行了。
一句話,臣認為夷州島很難打,而且也根本沒必要去打。
這個論調,讓康熙無法接受。
康熙在夷州島這個問題上,早就明確表示過,這是個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
見到萬正色的奏折,康熙憤怒不已,心想:你萬正色作為朕欽定的統一夷州島的統帥,居然說出這種話來,實在讓朕失望之極。
因為他的奏折,文武百官議論紛紛。
有的覺得沒必要勞民傷財,打一個化外之地。
有的跟康熙想得一樣,必須得打。
這時候,一個福建口音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這到處是京片兒的朝廷上,顯得多麼與眾不同。
原來是施琅的聲音,他已經留京宿衛13年了,這13年,他怎麼過來的。
他一個閩南人,在八旗的地盤,根本沒人拿他當回事。
沒人拿他當回事,除了他出身之外,他名聲也差。
吳三桂一生也是在明清之間反複,抗清,降清,再抗清,把他和施琅比較一下,可以看出,施琅比他還多了再降清這一輪。
盡管施琅比吳三桂多了降清一輪,但後世對二者的評價卻截然相反,有天壤之別,可見曆史的選擇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