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臧為什麼突然敢擴編兩個鎮?
自然是建立在人口增長的基礎上的。
年底了,胡裏奧這個胡三桂又在韃清大肆招攬流民,又有將近兩萬流民又被運到了承天府!
冬天嘛,容易饑荒的季節,此時不招攬,何時招攬。
胡三桂這個大清紅人在各地官府的信譽非常好,人到就給錢,一兩銀子都不會少!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以後每個月,新大明帝國都能得到五千到一萬左右的流民。
新擴建的近衛軍,各鎮的兵種配備,火槍兵占五成,騎兵占二成,炮兵占二成,其餘一成是哨兵、醫療兵等兵種。
為了使近衛軍配置更加科學,充分發揮戰鬥力,朱克臧還給每個鎮,配備了一個固定的後勤營。
後勤營的作用很多,不僅要運送軍糧,還要給前線保障充足的彈藥供應。
而且,後勤營遇到戰事,要隨軍作戰,各鎮正規軍有傷亡時,即可從後勤營中選出優秀者,補充兵員。
新招募的兩鎮,他們的主要裝備是燧發槍,掣電式步槍(米涅槍)的產能不夠,目前都拿去供應第一鎮和第二鎮去了。
所以,每個新兵的標配:一支帶劍式刺刀的燧發槍、五十發紙筒定裝子藥、兩顆東寧神雷,子藥和手榴彈都用一個防水的牛皮包裝著。
大明皇家製造總局,通過這兩年的發展,現在每個月穩定生產燧發槍一萬支,掣電式步槍一千支,各式火炮兩百門,胸甲鋼盔五千套。
除了掣電式步槍以外,其他裝備存貨非常多,如果此時發生戰事,這些存貨能瞬間武裝十萬軍隊。
這次擴軍的難點在於騎兵。
近衛軍的騎兵營可以分重騎兵和輕騎兵兩種。
不過近衛軍的重騎兵和傳統的中世紀重騎兵慨念不同。
近衛軍重騎兵所穿的盔甲和輕騎兵差不多,隻是胸甲略厚一些,戰馬的正麵、頭部和頸部都裝上鐵甲,這樣重騎兵同樣擁有很強的機動和速度。
所有騎兵都配置一支燧發槍、一把馬刀、一支燧發手槍、一顆東寧神雷。
騎兵的裝備不打緊,想要訓練出一支優秀的騎兵,就需要優良的戰馬和符合條件的兵員。
近衛軍的這次擴軍,至少需要六千多匹戰馬。
朱克臧知道訓練騎兵不容易,還好有勇衛鎮的老將領黃慶,他對於訓練騎兵和指揮騎兵有點心得,之前近衛軍的騎兵都是他帶出來的。
這次擴軍,老將黃慶自然就升官了,成為近衛第四鎮管鎮。
黃慶告訴朱克臧,騎兵難練,對於士兵要求很高,他們的身高臂長都有講究。
而且好馬難找,成為戰馬更難,養馬的開銷也是極大的。
一個騎兵的開銷相當於五個精銳步兵的開銷。
光是戰馬的夥食,一匹馬一天就要花費銀八分,一年就要近三十兩銀子,等打仗時需要的麥豆與幹草等夥食就更多了。….但是再怎麼難,騎兵也得練起來。
對付韃清,特別是未來的北方戰場,沒有騎兵是萬萬不行的。
除非,他搞出了蒸汽坦克。
再說了,騎兵這個兵種,就算到二戰都還有,朱克臧得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