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意氣風發的大明天子,王夫之流露出遺憾的神色。
為什麼遺憾?
因為王夫之遺憾:他年輕的時候,沒遇到朱克臧。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席卷河南,攻克南陽,再圍開封,大敗明軍,之後轉戰湖北,張獻忠也橫掃安徽,進逼蘄水,韃清再次入關,山東大部地區備受蹂躪,被掠人口36萬,牲畜32萬,金銀200多萬兩,此時的大明王朝可謂是一片糜爛,幾無淨土。
這一年新科舉人王夫之與長兄走水路至南昌,欲至北京參加會試,然而中原一片戰火紛飛使得北上的道路已然不通,朝廷因各地舉子無法到京,隻得將會試延期至次年。
遷延數月後,在崇禎十六年一月,兄弟二人隻得懷著失望、茫然與苦澀踏上了回鄉之路。
然而還是有希望的,畢竟朝廷隻是將會試延後一年,何況局勢說不定會再次好轉,帶著這樣的想法,夫之兄弟回到了家鄉,重新開始寧靜的鄉居生活。
可是時代的洪流卻洶湧撲來,毫不留情地擊碎了王夫之寧靜的生活,當年秋八月張獻忠攻克武昌,連破長沙、衡州。
張獻忠手下將領艾奇能進駐衡州,執行“招賢納士”的政策,指名招請新中舉人王夫之兄弟等人,王夫之兄弟不想從賊,便逃入深山,農民軍卻以其父要挾。
為了讓全家得以脫身,王夫之刺傷麵容與肢體並敷以毒藥,裝作重傷模樣,讓人抬至郡城,謊稱其兄已死,又賴友人居間疏通,農民軍方才不再勉強,放其父子歸家。
當王夫之一家人抱頭痛哭,感慨劫後餘生的那一刻,王夫之心中隻怕已然隱隱感到,大明的氣數,已然要終了了。
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懷揣著怨恨、絕望與疲憊自縊於景山。
舊大明,亡了。
那個等待青年才俊施展抱負才華的廟堂,沒了。
那條讀書人應試治國平天下的尋常道路,斷了。
那個居廟堂之高而後澄清天下的夢想,碎了。
一家一姓的存亡,雖然震撼,但並不慘痛。
然而伴隨著清廷執行“剃發易服”的政策,使得當時的士大夫們深刻感受到,那個承載著華夏數千年文明的天下,恐怕也要亡了。
和許多有骨氣的讀書人一樣,王夫之一輩子都在與清廷做對抗。
年輕時變賣家產,積極參加抗清起義,中年時四處逃亡,躲避清廷追捕,期間曾被困於水砦,斷食四天而未死,到了晚年,隱居山野,苦讀治學,終成一代大儒,清廷改用懷柔政策,有意拉攏,他卻堅定立場,拒不仕清。
對了,王夫之,他的名字是在曆史書上的!
作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此時他已經形成了係統的思想,他認為天理即在人欲中,還反對生而知之等,主張憑借感官心知,進入世界萬物聲色之中,去探尋知曉事物的規律,去認識世界。
….雖然還是在感官心知,身心修養這個圈子裏麵打轉,但比起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要進步得多!
他的政治思想則是“循天下之公”。
在這個主旨下,他猛烈抨擊“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曆代帝王把天下當作私產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