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壽銀抵達到了他們所在的鎮子,聽著車夫說,這個地方叫斜口鎮,事實上這個地名是有來曆的。
據說,漢高祖劉邦鴻門宴中借故如廁,在樊會的護衛下乘車西逃,途中車輪掉下,樊會雙手抬軸奔跑,揮汗如雨,嘴角歪斜,後來人們便把這裏叫做斜口鎮。
為了避免宗族勢力過大,大明在安置流民的時候,有意進行了分割,一個同村和同族的人,不會超過五十人,一旦超過這個數字,就是分割到其他鎮子。
王壽銀拿著自己的身份牌,上麵寫著斜口鎮佑明新村二十一戶。
在村長的帶領下,王壽銀和妻兒來到了他們的新家。
這是一處很小的院落,隻有三個房間和兩個廂房,一個是廚房,一個是柴房,所有的窗戶和房頂上都塗上了桐油,房頂也鋪上了一曾新的瓦片,但從牆壁的色澤來看,應該給一處破舊的宅院翻新的。
大門是新造的,上麵還散發著一股澹澹的桐油香,院子裏的圍牆也是一圈半人高的柵欄,可謂是防患於未然,防患於未然。
桐油,即桐樹果實產生的油,在古代的天然塗料裏,桐油是重要的原材料,唐朝的《本草拾遺》等典籍裏,就有了對桐油的詳細記載。
發展到唐宋年間時,桐油的用途就更廣了,既可以被用作製作“油灰”,作為建築和造船時的材料,還能拿來製作“桐花煙”“桐膏”,公認宋朝文人圈裏受追捧的“高檔奢侈品”。但在明代以前,桐油產業,卻也十分“低調”——因為太貴了。
後來朱元章大力推廣,昂貴的桐油才能飛入百姓家。
王壽銀探頭向下看去,隻見旁邊的院子也是如此。
“真好!”
隻見旁邊院子裏,一個豐盈的婦人正拿著一把掃把在清理地麵,還有兩個小男孩,隻有三四歲,穿著開襠褲,到處奔跑。
他見村長進來,便迎了上去,
村長笑眯眯的道:“王壽銀,這裏就是你們的新家,咱們佑明新村的人要團結,有啥事,就吱聲!”
王壽銀恭敬地躬身道:“多謝村長老爺!”
村長擺擺手:“別叫我老爺,你們先簡單打掃一下屋子,我還要忙!”
說完,村長將一副鎖頭,兩把鑰匙遞給王壽銀,就帶著其他人,走向其他的屋子。
王壽銀接過這把怪模怪樣的鎖,推開自己的家門。
一進去,北邊的牆壁上,就放著一張寬大的桌子,桌子上有一盞燈,旁邊有四把椅子,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
左邊的一間屋子裏,有一張看起來十分溫馨的床。
“有家了!”
王壽銀激動的抱住妻子田氏的肩膀:“咱們有家了!”
對於普通的華夏老百姓而言,家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有房子才算有家。
兒子則識趣的走向其他房間,他第一時間來到了廚房,廚房的灶台與他常見的不一樣,這裏做飯,可以用火直通火坑,而且燒的不是柴火,而是煤炭。
爐子上有兩口鐵鍋,都是嶄新的鐵鍋,泛著湛藍色的光芒,廚房裏有一口水缸,一個桉板,一個米缸,裏麵有一些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