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所在的地方,已經是進入了項目區,小路邊的陡坡就有明顯的基岩出露,稍微平整的一塊石頭上用紅漆畫了個圈,中間又有個紅點,旁邊寫了個數字D036,代表了這裏是個地質點。

對於綠嶺金礦勘查項目來說,這裏是一處非常重要的金礦出露點。

吳則對這裏的情況其實是比較陌生的,畢竟間隔了十五年。

他靠近陡坡,非常認真地查看上麵的岩性。

一眼能看到非常多的內容。

岩性很複雜。

腳底下鬆散剝落的砂石,放在指尖輕輕揉搓,很柔軟的感覺,仔細感受,還有一些顆粒感。

這就說明這些風化的岩石,屬於砂質泥岩。

在這些砂質泥岩的中間,混雜著一些棱角分明的黑白斑駁的碎石,用地質錘敲一下,很堅硬,也很脆。

這些堅硬的碎石抓在手中,鋒利的幾乎能割傷手指。

矽化的角礫岩。

其中混雜一些乳白色的小顆粒,像是細碎的玻璃碎片,那是石英。

除此之外,還能看到金黃色的豆莢狀、結核狀的金屬顆粒點綴其中。

那不是黃金,而是黃鐵礦。

在這片礦區,黃鐵礦也能作為金礦勘探的標誌之一。

這裏的金礦屬於細微浸染型金礦,也就是卡林型金礦,肉眼很難看清。

細微的金沙就賦存在那些灰黑色的粉砂質泥岩裏麵。

“胡哥,拿儀器來測一下。”他招了招手。

胡涵育帶了金屬元素分析的儀器,對著含礦岩石摁下按鈕,頭部射出紅色的X光源,跟拍CT一樣的原理,一分鍾之後,各種金屬含量就在屏幕上顯示了出來。

“換算過來,黃金含量大概是5.5克每噸。”胡涵育把屏幕上顯示的Au含量念了出來。

5克每噸以上的黃金原生礦,達到了工業標準。

因為這一個金礦點,多年來,許多單位和老板,前赴後繼的來這裏投資。

楊勝利從八十年代就在地質六隊幹活,對這片地區的金礦勘探比吳則更加清楚。

“東北邊有個金爪金礦,大型礦床,儲量三十多噸!大概是85年發現的,就是我們地質六隊的前輩發現的。這個大型礦床九三年建設,九五年投入開采,一直到現在還在開采。”

“第二年,我們六隊拿到資金,在綠嶺這裏進行勘探,工作密度已經接近普查,打了不少淺孔,都沒有發現很好地礦體。”

“當時省裏的專家組到現場進行分析,基本上判斷出這片區域發現大規模黃金礦體的潛力不大。”

“於是,這片區域的礦權就過期了,變成了空白。”

“前年陳浩來找過我們六隊,我們明說了這些地方已經有過一定程度的地質工作,如果他們出錢投資更加詳細的勘探,我們也不是不能做。陳浩提了個要求,讓我們部分墊資,喬康沒同意。”

“去年,吳則主動找到了陳浩,承擔勘探項目。”

“在我看來,陳浩根本就是打著空手套白狼的鬼把戲,人家一開始就沒想投資很多錢。找到礦最好,找不到礦人家拍屁股走人,損失不大。”

楊勝利對這個礦權的前世今生,了解的非常詳細。

去年吳則和楊曉芳同時大學畢業回到老家,在父母麵前表明了情侶關係。

在當時,聽聞吳則要承攬項目,楊勝利就闡明了利害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