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化的戰爭,隻要不是雙方代差不在一定層次上麵的,對手做了多少努力,有多少的兵力,甚至可以調動起來的最大勢力,幾乎都是擺在台麵上的,真的一方有能力隱藏住絕大部分的兵力,雙方的水平根本不在一個檔次,就一如海灣戰爭時候的美國和伊拉克一樣,一方做好了陸地作戰的準備,可是另外一方根本不跟他打陸地戰,強大的坦克力量,在空軍不對稱的打擊之下,立刻灰飛煙滅了,這就是武器的代差。
可是在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很多的數據都是估算,除了海軍主力艦這樣的大家夥,不可能隱藏,剩下的,藏幾個師的兵力,藏起一部分的戰略火炮,都是家常便飯,很多東西,都是到戰場上麵,才去打聽的,甚至有的要到打開了,看到對方的戰鬥力的時候,這才考慮對方到底是有了什麼變化的。
畢竟,幾個師的部隊,不可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德國夠強大了吧,壓著整個協約國在歐洲,戰損率也比較小,可是德國最多能夠在局部形成一對二,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是一比一點五,稍稍多出去一點,都會讓德國壓力巨大,多上幾個師的兵力,對於幾百萬人的戰線對決來說,影響並不是非常的大,起不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美國也想要打聽,日本到底在這裏準備了什麼,隻不過這是加拿大的冬天,零下12度以下的溫度,還要翻越落基山脈,這即便是在後世,野外生存和極限運動,在冬季裏麵翻越落基山脈,也是一個極為危險,死亡率極高的項目,更別說派出偵查小隊,在野地裏,派出去的人員,哪怕是訓練有素,有多少人就死多少人。
美國人壓根就不會這麼想,但是美國人不會知道,他們在準備的時候,日本依然在準備,不但調集了更多的軍隊,並且構築了鋼鐵的防線,累計建立了最少5000公裏長的防線,完全防護的防線就有7道之多,哪怕是其中的兩道,足以容納300萬人以上作戰。
這是一個可怕的數據,也就是說,即便美國費盡各種的辛苦,攻破了日本的前麵兩道防線,距離朱諾的距離更進一步的時候,日本完全可以退入到後麵的防線之中,這樣攻破前麵兩道防線效果大大的打了折扣,要想攻破整個防線,就要對付7道防線,天知道,會不會再後麵還布置有防線,這都是問題。
美國人知道日本在穩固防禦,這也是之前就預料的到了,卻沒有想到,日本的防線是這麼大規模的,並且在如此堅固的防線之下,日本還在盡可能的向這些防線之中填充力量,前期抵達到阿拉斯加的人員,除了一部分工作的人員,在努力修建建築和防線之外,剩下的青壯年,會抽出來一部分,加入到了訓練之中,未來他們會成為經過了初步訓練的步兵,然後填充到這個防線之中。
防線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士兵的難度,一些訓練有素的士兵,在防線的固定戰場上麵,跟訓練有素的步兵比起來,也沒有那麼大的差別,畢竟,都是趴在戰壕之中射擊,隻要槍法過得去,其他的,可以減弱一點,這些士兵,可以不訓練多種科目,甚至連身體的訓練都可以減弱,隻要會開槍,懂得執行命令就可以了,塞進戰壕之中,就是合格的戰士。
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等於說,這些士兵,隻能夠在防線之中產生作用,一旦脫離了防線,這一部分的士兵,將不會比平民高出多少,別說一對一,就算是一對二,一對三,遇到訓練有素的軍隊,都是一盤菜,這在任何的軍隊之中,都是極不負責任的一種做法,卻成為了日本理所當然的做法,他需要保證整條防線的堅固程度,必要的時間,可以用人命換取守住防線的機會。
日本很清楚,跟美國之間的差別,首先就把自己擺在一個弱者的位置上麵,沒有加拿大獨特的環境,沒有這裏的嚴寒,他們甚至連跟美國過招的實力都沒有,更別說守住阿拉斯加了。現在,千載難逢的機會放在麵前,別說有很大的幾率,即便隻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他們都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就這樣,大戰的前奏開始出現了,美日雙方,隔著加拿大,開始了大戰的準備,一方是強大的工業國家,美國的工業實力,在除開中國的整個世界是獨占鼇頭的,德國,英國和法國三個國家加起來,才跟美國差不多,美國才有這個資格支持整個協約國,跟美國相比,日本差的太遠了,可能的隻有幾分之一的產值,可是日本也有優點,他們的的人口豐富,又有戰爭傳統的日本,最關鍵的是,日本在中國的支持下,選擇的點非常好,日本還在遠渡重洋之下,還能夠擁有了地利的優勢,不得不說,日本的命真的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