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陪讀
劉伊/著
第一部:高一下學期
第一章: 沙河,我們來了
1、
天漸漸暖了,但是大衣還要穿在身上,有愛美的小女孩已經絲襪配裙子了。華語卻不敢這樣穿,就算她為了美想這樣穿,老媽在旁邊嘟噥幾句她也是受不了的。當然,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覺得老媽說的話不無道理,所以也是聽的。主要是近年來,華語懂得了保養,在飲食方麵她格外注意,在春捂秋凍上也是倍加小心。
華語家隻有三個人,老媽,她,還有兒子顧小洋。另外還有一隻小狗,是老媽抱回來的流浪狗。平時,家裏的模式是這樣的,老媽嘮叨她,她嘮叨兒子,兒子不想聽她嘮叨,立刻關上門。獨剩下老媽和自己,她也不想聽老媽嘮叨,老媽嘮叨她的時候,她偶爾也會嫌煩,所以她嘮叨兒子的時候,兒子的逆反多多少少也讓她清楚明白這就是代溝。於是,在她明白以後,就盡量避免重複發生這樣嘮叨的場景。可生活中,很多東西是難以避免的。明明你生氣發火知道這是錯的,可在有的時候,卻又避免不了。一家三口,又是三代人,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就像舌頭、牙齒以及嘴唇,它們總會不經意間有碰撞。可它們互相誰又離不開誰,就象鍋鏟碰鍋沿。生活,也許就是這樣熱鬧著才有趣。
兒子不喜歡自己嘮叨,自己不喜歡老媽嘮叨,這是多麼痛的領悟。華語想到這裏,就開始反思,反思以後,老媽再嘮叨,她就聽了。但是遇到顧小洋不聽話的時候,她照本宣科照樣嘮叨他,你願意嘮叨你嘮叨,人家可未必全聽。華語也煩,自己說話聲音大,顧小洋就說她像爺們,她於是趕緊調整說話模式,語氣也改變了,聲音聽去很溫柔,這下可以了吧。顧小洋又說膩的起雞皮疙瘩。華語氣的沒招沒招兒的。有什麼辦法呢,人家是十幾歲的少年,按時下的說法,正在經曆青春期。自己有青春期嗎?也叛逆過嗎?忘了,華語覺得自己沒有這麼逆反過。一直是個乖乖女的形象。兒子顧小洋則不一樣,不聽她的話不說,也不知道從哪天開始,他還學會了頂嘴。他再也不是那個和她手拉手,或者被她挽著胳膊一起走路的小男生了。他的聲帶都變了,開始變粗。
好在華語在照顧老媽和兒子的同時,也會給自己騰出大部分時間來。尤其他們家這種三代同堂,一代隻有一個代表的家庭模式,自己有的時候都忘了自己還是個女人了。隻能現在把自己當頂梁柱使喚,至少華語在顧小洋18歲以前她還得扛著這個家。老媽年齡大了,需要她的嗬護,兒子還小,也需要她這個做媽媽的給他安全感。在華語的眼裏,小孩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可在他還沒有長大成人之前,他還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他是妖,是小動物,是成長中還沒有蛻去黃嘴丫的小鳥,羽翼未豐滿,還不能親自捕食養活自己。華語心裏這樣說這個沒長大的偶爾氣人的孩子,但是她卻充分給他自由,給他獨立的空間,把他當大人一樣看待。
2011年華語報名學車,當時已經是八月份了,等到拿到駕照已經是2012年的春天,當時剛剛過完春節。天氣還好,乍暖還寒。這一年的八月份,顧小洋光榮的成為了一名高中生,離開北京,一頭紮到沙河市,過起了住校的生活。這個時候的華語似乎鬆了口氣,就像姚遠說的那樣,孩子大了,隻要離開父母身邊,他才會真正的長大。姚遠有兩個孩子,老大是兒子,老二是閨女。是兩任妻子留給他的孩子。華語相信他說的是對的,也許兒子顧小洋高中三年以後,一定會換一個模樣。就像姚遠說的,他的兒子在高中住校以前,吃什麼都是挑剔的,後來在學校住了三年,再回到家,什麼都不挑了,就是餃子皮破了,他也會把餡和皮一起吃掉。這要是以前在家裏,可就不一樣了,指定把餡吃了,皮扔了,或者幹脆皮和餡都扔到一邊。他有自己的道理,說皮和餡都分家了,都進水了,沒有味道了,是堅決不能吃的。姚遠就會給兒子上憶苦思甜課,可人家不吃啊,不過姚遠說還好,至少兒子從來不和他頂嘴。他就算不願意聽,但他不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