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詩樂不分家,許多好的樂曲,都是詩詞改編而成的。
書生聽樓上姑娘吹出來的簫聲,仿佛在品一首絕佳的好詩詞,沒喝酒,卻是已經醉了。
聽的久了,書生對屏風的姑娘,越發的感興趣,他很好奇,能夠把簫吹的這麼好的,是怎樣一個姑娘。
書生找到青樓老鴇,打聽樓上的姑娘,老鴇知道書生是老板的朋友,不敢懈怠,詳細和書生說明了姑娘的情況。
原來姑娘是青樓裏賣藝不賣身的清倌,從小是個苦命的孩子,三歲死了爹,六歲沒了娘,青樓老板看她可憐,收到樓裏來做些事情。
慢慢的,小姑娘長成了大姑娘,出落的水靈,比樓裏的頭牌還要漂亮,許多大官人看上了她,肯花百金買她的初.夜。
姑娘誓死不從,青樓老板也不好相逼,隻好告訴她,在青樓裏討生活,如果不想賣身,就得賣藝,有一技之長。
姑娘下跪給老板求得十金,找到京城裏最好的樂師,教她樂曲。
樂師收了錢後,讓她在琴、琶、胡、笛中任選一樣樂器來學,誰知姑娘卻是一眼看中了,在不起眼位置擺放的竹簫。
聽說姑娘想學吹.簫,樂師是直搖頭,簫和笛子不同,笛有六孔,而簫有八孔,別看隻是多了兩孔,難度卻是翻了數倍。
而且簫和笛子的聲音,區別也很大,笛子聲音清脆悅耳,無論是文人雅士還是來青樓風流的嫖客,都十分喜愛,而簫的聲音則是低沉渾厚,若是技藝不行,吹出來的曲子,很難得到聽眾的共鳴。
樂師把簫的利害給姑娘講的十分清楚,可姑娘就是堅持要學吹.簫,樂師拗不過姑娘,同意了。
樂師本以為他教上三天,姑娘就會知難而退,卻未曾想到,姑娘簡直就是天生為簫而生,僅僅第一天,姑娘就能把最簡單的曲子,吹的和樂師一樣好。
樂師愛才,傾囊相授,僅三十日,就再無半點關於簫的知識,可以傳授於姑娘。
姑娘回到青樓後,一曲兒成名,無論是文人雅客,還是跟風庸俗的官宦弟子,都願意來青樓聚會,聽姑娘吹奏一曲。
書生問老鴇,能否幫忙向姑娘引薦一下自己,他想見姑娘一麵。
這下老鴇為難了,她告訴書生,不僅僅是他,不知有多少人願意一擲千金,隻為目睹姑娘真容,和她促膝交談一番。
可姑娘都拒絕了,為了將這些人拒之門外,她立下一條規矩。
這條規矩很簡單,姑娘隻願意以樂交友,如果有人能夠拿出讓姑娘驚豔的曲詞,她才願意見上一麵。
這條規矩也很難,多少文人遞來自己寫的詩詞,都沒能入姑娘法眼。
書生回到自己的房間後,竟是沒心思繼續讀書,他滿腦子,都是想見見姑娘。
一夜未睡,書生房間的地上,扔滿了紙團,紙團上寫的,都是書生編寫的詩詞。
書生原本對自己的文采十分自信,可現在卻是無比自卑,他寫的越多,越是發現自己的詩詞,配不上姑娘的曲子。
在絕望中,或許是太過疲憊,書生趴在桌子上睡著了,幸運的是,在夢裏他偶得一佳詞。
醒來後,書生急忙研墨揮筆,把夢中的詩詞寫下,顧不得字跡潦草,急衝衝的讓老鴇把詩詞交給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