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乙堂這個名字,不是我隨便想的,這三個字,有著特殊的意義。
堂這個字,一般中醫藥館,都是這麼叫的,比如同仁堂、時珍堂、補益堂。其實,中醫藥館叫“堂”不叫“店”,是有講究的。
這個叫法,源於醫聖張仲景,也就是寫出《傷寒雜病論》的那位聖人。
張仲景並非隻是醫生,還是朝廷官員,他在任長沙太守期間,正值疫癘流行,許多貧苦百姓慕名前來求醫。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爺作風,對前來求醫者總是熱情接待,細心診治,從不拒絕。
開始他是在處理完公務之後,在後堂或自己家中給人治病;後來由於前來治病者越來越多,使他接應不暇,於是他幹脆把診所搬到了長沙大堂,公開坐堂應診,首創了名醫坐大堂的先例,他的這一舉動,被傳為千古佳話。
後來,人民為了懷念張仲景,便把坐在藥店內治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這些醫生也把自己開設的藥店取名為“××堂”。
至於“錢乙”兩個字,則是一個人名。此人乃北宋人士,和祖師爺李幾道一個年代,二人相差大概三十餘歲。
錢乙也是一名郎中,而且和我們少郎中一樣,是兒科醫生。錢乙是北宋東平人,也就是現在山城屬下的東平縣人。
錢乙自幼多病,便苦學醫術,專研幼兒醫道,解救了不少患病的孩童。他還編著了《小兒藥證直訣》,如果不算我手中這本《少郎中問診百帖》,應該是華夏最早的兒科專著,大家都熟悉的六味地黃丸,也是出現在這本著作當中。
祖師爺和錢乙誌同趣合,乃忘年之交,兩人時常交流醫術,各有所得,若非錢乙不適合做少郎中,祖師爺甚至想把一身本事,盡數傳給這個後輩。
之所以借用錢乙之名,一來錢乙是我敬佩的前輩,二來錢乙是山城名人,人人耳熟能詳,借用他的名字,大家都明白我這門診,是兒科。
聽完我的解釋,莉莉拍手說這個名字好,有內涵還順口,劉三魁和小黑也標識讚同,這樣,新門診的名字,就這樣定下來了。
名字定好了,就差找地方了,上次好不容易有個不錯的門市,還趕上了無頭女屍案,現在再想找個地方,哪裏有那麼容易。
昨晚喝的有些迷糊,第二天我直接睡到了中午,還是被劉三魁給喊醒的,這家夥昨晚和我擠一張床,我睜眼時他早已起床,身上還有寒氣,估計是出門剛回來。
“小強,咱有地方開門診了!”
有地方了?聽到他這話,我一下子困意全無,趕緊爬了起來。
“劉哥,哪裏?”
劉三魁遞給我一張報紙,是《山城日報》,他伸手給我指了指報紙夾縫,山城日報的夾縫,都是些店鋪、房屋轉讓的信息。
我順著他的手指看去,看到一條信息——李氏醫館轉讓。
李氏醫館?這名字怎麼這麼耳熟?我仔細一想,不就是李瘸子的針灸館嘛!
想想也對,醫館原本就被李瘸子傳給了孫子,結果孫子給患者用毒品治病,被抓進了監獄,這輩子估計出不來了,李瘸子深受打擊,生了一場大病,哪裏還有心思繼續經營醫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