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希有分第六(2 / 2)

*本分在敘述,顯真空第一諦,說因修要無住,果證要無得,方為無依無得的實相般若。這種甚深妙法自然不易令人生起實信;謂實信者,是必須由智慧了達無所得法,修無所得行,證無所得果,然後才圓滿了徹第一諦,所以是希有難得的。

言說章句:

專指「修行要無修,證悟要無證,布施要無相,度生要無我」的真理。

信:

必須具備信實、信德、信能三條件。

後五百歲:

《大集經》中雲,有五個五百歲。此「後五百歲」,即指第五個「五百歲」。從佛陀涅槃之後算起:第一個五百年,特徵是「解脫堅固」,即是證悟解脫的人多;第二個五百年,特徵是「禪定堅固」,即是認真修行的人多;第三個五百年,特徵是「多聞堅固」,多聞的人多,真修真學的人少;第四個五百年,特徵是「塔寺堅固」,即是塔寺很多;第五個五百年,特徵是「鬥諍堅固」,即是是非紛諍非常多。

第一與第二個五百年合起來是「正法時期」,一千年;第三與第四個五百年合起來是「像法時期」,一千年;第五個五百年又叫「末法初期」,也就是我們二十世紀所處的時期,距佛涅槃有二千年,是屬於「末法時期」一萬年中的最初五百年。

持戒修福:

持戒是持守戒律,修福則指布施功德。一般說來,在家眾以布施修福為主。佛教製定戒律,消極的意義在防非止惡,積極的意義則在自度度人,成就菩提道業。

善根:

「根」,有生長之義。善根即是可生眾善之根。若依相宗而言,無「貪、瞋、癡」三毒,即為善根。若依本經,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是萬善之根。

淨信:

即是「不起有為見,不作無為解,真俗一切捐,聖凡悉平等」,相信自身中有本來的佛性,沒有染汙,與諸佛是平等無二的。

法相、非法相:

「法相」,通常指執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為實有,是一種「有病」;「非法相」,指執著諸法皆空,是一種「空病」。但在此處「法相」則專指執著般若波羅蜜法為實有不變的有為法,也是屬於一種「有病」;「非法相」專指外道執著諸法皆無、涅槃亦無的「斷滅空見」。

筏喻:

筏是用竹子或木頭作成的小舟,以比喻佛法能將吾人從生死的此岸渡至涅槃彼岸。佛經中常以「筏喻法」來說明修道者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方便法門,隻可視為渡筏,一登彼岸,即應放下,不應再拘泥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