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這盞酒,貽貝樓上的是東坡豆腐與一名為“素蒸鴨”的菜。
“《左傳》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自古賢者多齋食,既可明德滌穢,又可淨心養生。據說如今官家與皇太後亦愛素食,禦膳葷腥不多,尤其不用豬肉。所以此番我們準備的膳食,以素食為主,不用紅肉,僅有一道葷菜,用的也隻是魚肉。”楊盛霖示意眾人看東坡豆腐,“東坡先生曾作歌提及豆腐:‘煮豆作乳脂為酥,高燒油燭斟蜜酒。’這道東坡豆腐,便是根據東坡先生流傳的秘方所製。”
那豆腐用蔥油煎過,表皮呈淡淡的金黃色,搛破一看,裏麵潔白細嫩。旁邊配了一碟褐色的醬,眾人蘸醬品嚐,但覺那醬與眾不同,帶有特殊的幹果香。
楊盛霖解釋:“我們選用上等香榧子,細細研磨後與醬料同煮,所以有此滋味。”
眾人稱讚這種製法別具匠心。再看那素蒸鴨,發現竟是蒸熟的葫蘆瓜。
楊盛霖含笑細說這道菜典故,果然又與士大夫有關:“唐代翰林學士鄭餘慶某次宴請親友,當著客人麵囑咐家人:‘煮爛去毛,勿拗折脖頸。’客人聽了都以為他指的是鵝鴨等家禽,等了許久,卻沒料到仆人奉上來的竟是每人一個蒸葫蘆。”
席間聞者皆笑。楊盛霖又道:“但請勿輕視這蒸葫蘆。葫蘆瓜皮青而內白,正如廉潔士大夫,一清二白。此瓜可消腫結,可潤澤肌膚。清蒸之下,瓜肉柔軟細滑,略帶甜味,盛宴之中食之,尤感清新。據說京城裏貴胄世家,都常食用這素蒸鴨。”
貢生們又相繼讚歎。行完這盞酒,有人按捺不住好奇,問蒖蒖接下來適珍樓以什麼佳肴應對,蒖蒖一哂:“貽貝樓每道菜都很清爽,那麼,我們就上一些不怎麼清爽的吧。”
少頃,兩道菜上桌,卻是薄切豬肉片配水豆豉蘸料,以及一盤顯然經油鹽醬醋涼拌過的雜菜。
蒖蒖環顧乍見豬肉有些愕然的貢生,道:“適才楊公子說肉食者鄙。但是,子曾經曰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看來連聖人孔夫子都是吃肉的,非但吃肉,還要吃好肉,要吃製法精細的肉。楊公子還嫌豬肉粗鄙,棄而不用,可是他倍加推崇的東坡先生卻很喜歡豬肉,喜歡到特意寫了一篇《豬肉頌》:‘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蒖蒖再請眾人一顧那盤中豬肉,是清水煮熟的五花肉塊切成。蒖蒖搛起一片,隻見那長條纖薄,肥瘦肉紋路相間,脂肪處亮澤油潤可透光,刀工精細,盤中每一條都大小寬窄如一,“這肉便是按照東坡先生所說的方法慢火煮成,由我們適珍樓刀工最好的女弟子切成薄片,置於紙上,那脂肪條紋處可透見字樣。”
蒖蒖再將肉片置於碟中以箸搛成花形,探入水豆豉碟中一蘸,讓液汁如蜜一般沿著花瓣外沿浸入花心。
眾食客依樣品嚐,頓感滿口脂香,肉質細膩,那纖柔的薄片經口舌一卷便如雪融去。而那水豆豉鹹香中帶有酒香,細細一品能辨出茴香、木香、陳皮等味道,但又不盡於此,底蘊厚重,回味悠長。
蒖蒖說明:“這水豆豉用的是最好的金華甜酒,經多種香料秘製,又窖藏越冬,豐富香味加上時光的沉澱,才釀出這醇厚的滋味。與肉片相配,更能煥發肉味,為其增香。”
食客們嘖嘖讚歎,都說這水豆豉雖然家常,但製得極妙,確實為食材增香不少。有人笑問:“此前佳肴多有詩詞相詠,卻不知這水豆豉可也有人作詩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