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伯和三伯母兩口子都是舍不得的,也隻能把小女兒一起帶到工地上了。
因為要照顧孩子,三伯母肯定是不能繼續做飯了,她就負責買菜的事兒了,至於做飯的事兒,就在當地找了個婦女。
因為是在山裏,一個月也就給十五塊錢,人家也願意幹,這也就比叫顧奶奶照顧孩子,每個月多給五塊錢。
其實也不多了,但是三伯母還是肉疼的緊,一年下來就是五張大團結了啊。
不過沒辦法,誰讓顧曼蔓不放人呢,三伯母也隻能這樣了,心裏沒少埋怨顧曼蔓呢。
好在就一年,明年就準備按顧曼蔓之前說的,把小女兒送到大女兒家去,兩個孩子一起帶。
那個時候女兒出了月子了,小女兒也能走了,就輕鬆多了。
這還是後麵三奶奶和她打電話說的,說是老三一家帶著孩子走了。
顧奶奶接到電話才知道這事兒,但是老三一家招呼都沒給她打一聲,就這麼走了,顧奶奶多少有點兒心寒。
之前顧曼蔓寄回來的奶粉,顧奶奶都給小孫女兒兌著喝呢,那都是從自己兩口子嘴裏省下來的。
不然光靠米湯,那孩子怎麼能長的這麼好,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見的。
這事兒顧奶奶都不敢叫顧曼蔓知道了,和老二媳婦都是打過招呼的。
老三媳婦就是不知道這事兒,光看孩子,那也應該知道自己這一年有多費心的。
結果現在為了這事兒,就把自己恨上了,之前顧奶奶還為自己不能回去內疚呢。
現在嘛,去她的內疚吧,還是兩個閨女和曼蔓說的對,她和老頭子也到了該享福的年紀了,操那麼多心幹嘛呀。
兒孫自有兒孫福,再苦不能苦自己啊,她和老頭子就在燕京好好享受著吧。
嗯,花園的空地可以開出來了,過些日子就可以種上點兒青菜了。
顧奶奶沉默的有點兒久,三奶奶大概明白大嫂心裏不痛快了,就說起別的來了。
“對了,大嫂,你怎麼說不回來就不回來了啊,年前走的時候,不是還說要回來的嗎,你好多東西都沒處理呢。”
“哎呀,這不是孩子們孝順嗎,就不許我回來了,要留我在燕京享福。”顧奶奶笑著說到。
“這是好事兒啊,大嫂,我和那些老太太們嘮嗑的時候,和她們好好說說,讓她們羨慕去吧。”
“這有什麼好說的啊,我以後還想回顧家村的嘛。”
“你還回來幹什麼啊,燕京待著難道還不好嗎?那可是首都啊。”三奶奶不知道多眼熱呢。
“首都好是好,但是咱在這邊也沒什麼認識的人啊。”
“這有啥啊,你出去轉轉,那些鄰居嘮嘮嗑不就熟了。”
“咱們說話也不一樣啊,我就說不來燕京話,說的不清不楚的,怪笑人的。”顧奶奶主要還是沒個嘮嗑的人啊。
就是這院子再大,那也是很無趣的好嗎,人總要有交流的嘛,要合群才行。
“大嫂,你呀就是日子過的太好了,以前咱們下地的時候,忙得腰杆都直不起來,要是能有這樣輕鬆的日子,你還管它什麼笑人不笑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