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伯母這話,可謂是把這群人說的腸子都要悔青了。
顧老三是虧錢了,但是他們誰不是虧錢了,都是幾萬塊砸進去,血本無歸的,這麼多錢誰不心疼了。
但是當時顧老三透露出的意思,想一個人接手下來,那個時候,大家的心裏各自都打著小算盤了。
顧老三沒錢,要是有錢,他當初就一個人自己接手下來了,何必和他們這麼多人一起接手啊。
但他們打聽到,顧老三的兩個兄弟,好像是在燕京站穩了腳,他們也猜測是不是那兩兄弟的支持,所以他才能有這個資本說這話。
養殖場賺錢,這是大家的都知道的事兒,當時江旭做事,不可謂不高調啊,恨不得知道養殖場的人,都知道他的養殖場能賺大錢。
這樣才能吸引人來接手,他好套現去南邊啊,他可沒功夫一直耗在這兒。
他們這些人當時和江旭談這事兒的時候,江旭開口就要六十六萬,大家都覺得貴。
人江旭直接把養殖場的流水賬目給他們看了,具體賺了多少,這群人不知道。
但是光看賬麵上的流水,那個數目挺誘人的,他們私下猜測,一年最少可能賺十幾萬,但是他們更傾向於二十幾萬。
這些人總覺得幹養殖沒什麼成本,就把利潤猜的很高,這麼算下來,一家人豈不是一年就能賺一萬多。
可比他們一年累死累活的,一年到頭就賺個三四千塊錢強多了,還離家近呢。
而且人,總有種迷之自信,總覺得自己天下最聰明,江旭幹的肯定沒他們好,要是他們接手下來,肯定賺更多了。
一年一家掙兩萬多塊,也是可以期待的。
抱著這個想法,他們就滿腔熱血的接手下來了養殖場,然後就開始了明爭暗鬥的,都怕自己吃了一點虧了。
有一個人往裏麵塞自己的親戚,剩下的人就跟著往裏麵塞,老員工趕的是一個不剩啊。
這下好了,幹活就跟磨洋工一樣,都怕自己幹的多了,誰幹的少就占了便宜去了。
現在養殖廠到了現在這個地步,還真的是一點都不冤枉。
所以當顧三伯去挨個找他們的時候,有人願意接這個爛攤子的時候,他們同意了。
然後張老三就各種試探,聯合起剩下這十七個老板,堅持要求顧三伯按照他們的投資,來退錢才肯退出。
這樣一來,虧損就轉嫁到了顧三伯的身上,他們也就隻是耽擱點兒時間而已,錢就算保住了。
本來還各自為營的人,因為自己的利益,又開始空前的團結一致起來,共同對付顧三伯。
顧三伯要是不生氣,那是騙人的,但是也咬牙認下來了,隻說自己想辦法借錢,拖上幾個月再給他們。
要是能磨著他們降下來點兒價錢最好,就是不能,也免得這些人繼續漲價。
結果計劃的好好的,沒防備修路這事兒被朱老幺知道了。
朱老幺婆娘家的一個親戚,剛好那麼巧,之前有事去了一趟省城,回來的時候聽人說起修路的事來了。
省城都知道了,省裏要開始大力修路了,但是這個修路說的是各市之間的主要道路,並沒有說是各鎮各村都會通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