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和當初表哥為周厲王平反之時,又何其相似?!
周令懷繼續道:“直到,金主撕毀和議,興兵南侵,危亡之秋,主戰派再次要求為嶽武穆昭雪,高宗迫於無奈,隻得作秀,將嶽家流放諸人赦免,這一舉措,與平反昭雪毫無關係,僅僅隻是迫於形勢,略施仁政,嶽武穆始終背著所謂的奸黨,謀反之名。”
虞幼窈知道,這隻是開始。
“高宗退位,他的兒子孝宗登基,為了平衡當時,朝中主戰派和主和派的勢力,重新為嶽武穆平反了冤情,然而在平反告詞中,對嶽飛之死卻寫得雲山霧罩,承認了嶽武穆之冤情,卻又不肯明言直說,對嶽武穆冤獄,未進行任何的甄別與複查,平反不夠徹底,讓嶽武穆仍留汙跡,被世人說道。”
虞幼窈點頭:“高宗退位之後,以太上皇自居,退位不讓權,孝宗受其父影響,對嶽武穆的冤情,並沒有太重視,隻是礙於當時主戰派的強烈要求,不得不如此作為,但平反不徹底,依然讓嶽武穆蒙受不白之冤。”
“孝宗十七年,朝廷才正式為嶽武穆賜諡,太常寺擬請“諡以忠湣(憫)”,被孝宗退回,“令別擬定”。複議的結果是:“茲按諡法,折衝禦侮曰武,布德執義曰穆,諡武穆。”
虞幼窈皺眉:“嶽武穆因“謀反”被冤死,武穆再有份量,名頭再好聽,可從“忠湣(憫)”降為“武穆”,這是孝宗對嶽武穆的貶低,仍不算完全平反,對嶽武穆來說,一個【忠】字,比任何字眼都來都重要。”
周令懷頷首:“之後,曆經光宗,嶽氏族人始終心意難平,牢記了【先公之忠未顯,冤未白】,不停地尋找平反的時機。”
虞幼窈不是傻子,同樣是被冤死的功臣良將,嶽武穆卻輾轉經年,始終難以平反。
可周厲王一案,卻幾個月就平反幹淨了。
這真的隻是因為,表哥平定山東,以及天下的悠悠眾口嗎?
未必吧!
當年,即便是金人都打到了江北,高宗皇帝仍然顧忌自己威嚴臉麵,不肯為嶽武穆平反,區區一個山東又算得了什麼?
周令懷繼續道:“直到寧宗即位,又曆經了長達十餘年,寧宗才追奪秦相的“申王”爵位和“忠獻”諡號,改成了下諡“謬醜”,直指他的罪孽,然而好事永遠多磨,隨著主戰派的失勢,主和派再一次恢複秦相的爵位,武穆嶽依然未得朝廷正名。”
虞幼窈抿了唇兒。
周令懷笑了:“嶽武穆一案,直到南朝末年,理宗即位才徹底得以昭雪,你覺得這是為何呢?”
虞幼窈心裏不太舒服:“嶽穆武之死,非秦相首過,而是高宗之過,後代子孫自不敢論先祖之功過,致忠臣始終蒙冤,由此也能看出,冤死之人,想要徹底平反,甚至是平反幹淨,有多麼困難。”
周令懷頷首:“所以呢?”
虞幼窈臉色不大好看:“表哥,一是借了山東平叛的勢,二借了內閣的勢,將以皇上為首的寧遠伯一係,打壓下去了,三是借了天下悠悠眾口之勢,皇上迫不無奈,才不得不替周厲王平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