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四月,何姨娘順順當當地產下了一子。
時隔九年,虞宗正再得一子,雖然隻是一個庶子,卻也十分重視,將一早就挑好的名字送去了族裏,請族裏德高望重的族老,幫忙挑個合適的名字。
族老也知道,虞府大房子嗣單薄,便是一個庶子,也確實該重視,最後圈了一個“明”字,還寫了一段話:“夜皎皎兮既明!”
點出了,“明”之一字的由來。
虞老夫人看了之後,悠悠一歎:“是天光既明,亦是明哲而保身。”
虞府頂著“忠烈公”的忠烈之名,瞧著體麵,老大和老二在朝堂裏,便也因“忠烈”二字,連政敵也要退讓三分。
世族後輩子孫,都是要承祖宗之德,效祖宗之遺風。
有一個“弑君”的老祖宗,旁人也擔心,這流了同樣血脈的後代子孫,要是瘋球起來,也不知道會幹出什麼事?
這麼多年來,老二和老大在朝中也算順風順水。
自古忠義節烈兩難全,這“弑君”之名,除了保全了虞世族的忠義之名,給虞世族留了一個好名聲,還剩什麼呢?
蓮心苦不苦,隻有自己吃了苦才知道。
高祖皇帝欣賞忠烈公,忠義節烈,可大部分原因,還是因“忠烈公”在前朝為相時,惠澤天下萬民,極得民心。
恩封忠烈公是為了籠絡人心,也是為了安撫天下文人學子。
高祖後來對虞氏族多有恩封重用,也留下了遺詔,望子孫後代善待虞氏一族。
但是“弑君”能是個什麼好?
碰到大度的皇帝,虞氏族尚能在朝中有一席之位。
碰著了心懷芥帝的皇帝,不打壓已經不錯了。
這麼多年來,虞氏族還是代代衰落,從前北虞南葉的文豪世家,已經落魄了。
便是本朝皇帝,原先肯重用老二,也是虞氏根基淺薄,需要依附皇上,又寫了《海圖策》這等傳世典籍,豐盈空虛的國庫。
爾今,皇上有心重用虞氏,不光老二升了戶部尚書,老大也調任了吏部侍郞,虞善德館選進了翰林院。
另外三個也沒有外放,都派到了不錯的位置。
去年秋天,年僅十六歲的虞善言下場參加了秋闈,考了頭三。
這個成績,將虞府上下也給驚著了,家裏都知道,虞善言是塊讀書的料,也能猜到,此次肯定能中榜,成績也會很靠前,隻是虞善言聰慧有餘,機敏略有不足,倒是能和虞善德論個高低,再出挑也就難了。
卻沒想到他能考到頭三。
起初家裏,還以為皇上要重用虞府,主考的官員們多多少少有些阿腴聖意。
後麵看了虞善言的文章經綸之後,連老二都吃了一驚。
虞善言直言道:“此次能考中頭三,也是周表哥提點之功。”
虞宗慎就想到了,連一向爛泥扶不上牆的二兒子,都在周令懷的指點下,知道勤學上進,還考上了童生,雖然名次稍末,但也算考上了,便是後麵在科舉上沒有什麼前途,也不算辱沒了虞府書香之名,以後走武將的路子,也是不錯的。
這般一想,便也不覺得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