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3章(1 / 1)

虞幼窈想到了連城情況,就明白了殷懷璽的意思。

果然!

殷懷璽看向了她:“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謝府尚且知道天下之財,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無論是水患還是旱災,都積極聯合交好的商賈,一起組織民間賑災,一南一北兩起天災,朝廷起到的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民間救濟的作用更大。”

他敬重謝老太爺,乃至謝府每一個人,不全是因為他們是虞幼窈的外家人,更是因為他們值得敬重。

以謝府在東南沿海的影響力,想要組織一個,類似北境商幫的龐大商盟,也不是做不到。

但是!

謝府很清楚,中原腹地之財,皆取自於大周百姓,商幫勢力太大,最後損害的還是老百姓的利益。

謝府注重海上貿易,將他國資源帶回大周朝,反哺大周,而賺錢的錢財,也都積極修路鋪橋,賑濟百姓,襄助朝廷。

北境商幫成立最初,也是大力發展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走商路賺他國之財,可如今北境士紳豪強,盤剝百姓,已成常態。

這是商幫勢力太大,商幫發展到一定的規模,應發展需求,把控了當地資源,當地資源潛力過度銷耗,生產力達到了極限,難免會盤剝百姓,最後整個北境,進入了內耗狀態。

虞幼窈有些不是滋味:“重農抑商是國策,商比農貴,反過來欺壓百姓,也會導致生產力低下。”

自古就沒有農欺商,隻有商欺農,而農才是生產力的第一力量,糧食才是根本。

大周朝的生產力並不足以支撐,任由商貿自由發展,周厲王的死,就是商業過度發展造成的嚴重後果。

殷懷璽不可能放任不管。

殷懷璽冷笑了一聲:“整個北境加上逃荒過來的災民,將近五百萬之眾,願意組織民間賑災的士紳,還是少數,士紳們的錢財取之於北境,卻不思反哺,如連城這般,因為受到旱情的影響,蠶絲產量逐年減少,士紳卻依然牢牢地把持蠶業經營,低買高賣,賺取暴利,不願給百姓活路之人,比比皆是。”

更為諷刺的是,這其中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他還是世子時,就曾大肆屠殺官員士紳,為幽軍籌集糧草,後周厲王一案,北境血流三千裏,有了前車之鑒,一些士紳擔心觸他黴頭,故意披了偽善的皮子。

虞幼窈輕歎一聲:“收容流民,發展北境人口,提高北境生產力,改善地廣人稀,生產力低下,進而達成壓製北境士紳,將北境重要資源掌握在自己手中,再進一步掌控北境的目的,你想做的,我都支持你。”

治理一方水土,遠非她想的那般容易,一些手段是不可或缺的。

她不可能眼睜睜看著,殷懷璽受製於士紳。

周厲王就是前車之鑒。

也許殷懷璽存了各樣算計,至少他讓百姓幾百萬災民活下來了。

梁王做不到,士紳是不願做。

“我不想步我父王後塵,”殷懷璽來到虞幼窈跟前,蹲在她麵前:“我也給過他們很多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