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她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和名下兩位蠶莊的管事,商量之後才決定的。
北境收容了大批流民,其中一部分流民,將會安排到地廣人稀的地方,去開荒種番薯。
有一部分流民,會安置到遼東一帶適合養蠶的地方,去養蠶。
柞蠶的價格高於桑蠶,利潤十分可觀,她不能讓養蠶的利潤高於種地,不然遼東三省人人養蠶,沒有人耕地產糧,就要向外購買糧食,不能自給自足,就會受製於人,但凡有個天災人禍,百姓隻有等死。
必須要讓養蠶的利潤,與種地的利潤持平。
養蠶和種地互進,北境才能發展起來。
重農抑商是國策,要一開始就把苗頭掐在萌芽裏。
三成的蠶絲,已經很不少了。
謝景流深深地瞧了虞幼窈:“史上記載了幾次奇荒,最嚴重的一次,波及了將近十多個地域,一千萬餘人餓死,另有二千多萬災民逃荒到了外地,造成這一後果的,不光是天災,更是人禍。”
“當時的朝廷十分腐敗,民間組織了一起大規模的起義,並且脫離朝廷,建立了政權,兩方鬥爭,長達二十餘年,波及了全國,對當時的農業,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百姓不能休養生息種田耕地,朝廷為了鎮壓起義,大肆征收糧食,起義軍為了對抗朝廷,也向百姓征糧,百姓無錢也無糧,災情到來時,隻能等死。”
他這個小表妹,胸襟眼界非一般人可比。
謝景流一臉驕傲。
虞幼窈點頭:“這一次北方大旱,遠沒有史上記載的奇荒嚴重,可即便如此,整個北境也有上千萬災民,逃荒的流民,達到了四五百萬,追根究底還是山、陝、甘三地,商幫勢力龐大,抑製了農業發展,使北境境內生產力低下,糧產逐年減產。”
她也是吸取了教訓,無論有什麼賺錢的法子,都要為農業創造有利條件。
殷懷璽笑著頷首:“就依你的意思。”
虞幼窈蹙了一下眉:“已經到了二月中旬,我聽養蠶的散戶們說,往年這個時間,已經開始孵蠶卵了,也是今年天氣較冷一些,這才推遲了時候,但最遲月底就要開始孵蠶卵,所以流民的安置,還要盡快完成,可不能耽擱了這一季的春蠶。”
殷懷璽:“別擔心,基礎防禦工事,最多半個月就能完成,與養蠶並不衝突,昨兒李大人過來尋我,連城四大家出麵,聯合當地富戶們捐了一批錢糧、營帳等物,支持流民安置。”
李大人是先拿了捐贈的單子,以及賬本過來,最多十天左右,賬本上記載的一應東西,就會一一到位。
虞幼窈若有所思:“也好,流民們先住營帳,柞蠶是在樹上放養,不需要另行搭建養蠶場所,關於蠶場的建築,以後尋了工匠,慢慢建也不成問題。”說到這兒,她又露了笑容:“流民裏也有不少懂泥磚工事的人,蠶場的工事,可以請他們做。”
她隻能幫忙安置流民,怎麼在異地他鄉安身立命,重新家園,要看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