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薄地衣裳,擋不住早春瑟瑟地寒意,越往高處,寒意愈濃,虞幼窈下意識靠進了殷懷璽的懷裏,後背堅實溫暖的胸膛,連身上的寒意也一並驅散。
又走了一段路,終於到了山勢平坦開闊之處,虞幼窈如履雲端,極山遠眺,看到了遠處山巒蔥鬱起伏,流泉飛瀑,氣勢磅礴,有一條河流,宛如一條銀帶,環山繞穀,飄落西去,有一種星河倒映。
殷懷璽道:“那是複州河,連城有一部分適合耕種的耕地,都集中在那一帶,百姓們多以耕種為,周邊有自然生長了大片的柞樹林,你名下的一百萬畝山林都在那一帶,包括蓮鎮、複鎮在內,附近有十餘多個鄉鎮,可以安置災民。”
連鎮和複鎮算是比較大了,一個鎮可抵尋常一個小縣。
虞幼窈蹙了一下眉:“連城攏共有多少人口?”
殷懷璽道:“遼東一帶多戰亂,自古以來就地廣人稀,連城耕地少,糧產不足,居住人口則更少一些,大約二百萬人眾。”
確實是地廣人稀,虞幼窈又問:“複州河一帶十餘個城鎮加起來有多少人呢?一下收這麼多流民,會不會對當地造成一定的負擔?”
倒不是虞幼窈之前沒考慮過這個問題。
隻是這段時間,又有不少流民湧向了連城,朝廷頒發了國策之後,流民人數還要激增。
連城耕地少,糧食產量也有限,養蠶能換糧換錢,卻也要保證當地產糧,是否能養活這麼多人,各地糧食都是供不應求,關鍵還要自給自足。
殷懷璽:“連城轄下有三個縣級鎮,莊河、複鎮、蓮鎮,連城的蠶業都集中在莊河,複鎮和蓮鎮以耕種為主,還有一個海島縣,島上居民以漁業為生,連城有很大一部分海產,都是出自那裏,單以地域大小,以及當地物資劃分情況,農工發展情況來看,安置二十萬流民綽綽有餘了。”
這樣看來連城的發展潛力確實很大,虞幼窈心中一鬆:“連城耕地少,農業受地域所限沒辦法大力發展,就要以蠶業、海產為主,但民以食為天,至少要保證當地的產糧能夠自給自足。”
殷懷璽也知道她的顧慮,解釋道:“養蠶是精細繁瑣的活兒,也不是人人都擅長,到時候也會安排一些人開荒種番薯,也會安排一些力氣大的人,去海島縣上打漁為生,饒是如此,還是養蠶的人居多,過度養蠶會破壞山林環境,你今後要多注意,林木規劃養護。”
殷懷璽心中有成算,虞幼窈也沒再多問:“可能頭兩年因為沒有耕地,又是背井離鄉,沒有別的活路,會有大批人養蠶過活。”
“最多一兩年,流民們在連城紮根了,就可以嚐試尋摸別的活路,一些真正掌握了養蠶技術,並從中獲利的人,會繼續養,一些隻能靠養蠶勉強養家糊口,填飽肚子的人,就會放棄養蠶,另謀出路。”
而且,大戶人家的莊子上,都有專門規劃養護山林的護林人,會定期巡山、伐木、植樹、養樹、造林,以保證莊子上林木能可持續發展,年份好的木料,一直都十分緊缺,如此也能避免主家受到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