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文獻的配合下,善後進行得有條不紊,不過三天就結案了。
黃文獻拿了山匪們劫掠財物的賬本,對照著賬本,清點了寨中寶庫裏的財物,根據已經核實的人質名單,一一歸還了財物。
有一部分無主之財,由李大人和黃文獻商議之後,決定拿出小部分補嚐給一些家境貧困,又身受重傷的百姓。
人質們無不跪在地上,感恩戴德,叩謝武穆王大恩。
黃文獻卻歎道:“藩王不能對內興兵,便是知道山匪的存在,也不能動兵剿匪,此次是山匪們膽大妄為,襲擊了郡主的鸞駕,受郡主所托,幽軍這才出手剿滅了山匪,你們要謝,就謝韶懿郡主吧!”
人質們紛紛淚灑當場,跪地高呼:“韶懿聖善。”
劫掠的剩餘財物已經不多,幽軍剿匪出了大力氣,理應由幽軍自行處置。
如此一來,整件事也算告一段落。
李大人可算是鬆了一口氣,當下就與黃文獻商量著,上奏朝廷的事宜。
黃文獻也不插手這事,隻道:“李大人是連城的父母官,事涉韶懿郡主,護郡主周全乃殿下職責所在,越俎代庖也實屬無奈之舉,但善後一應事宜,理該由官府出麵,黃某隻是協助,便由李大人自己拿主意。”
黃軍師進退自有法度,該是官府的功勞,卻是半點也不含糊,這讓本來就沒出什麼力氣,卻又白得了一份好處的李大人,欣喜不已,當下就擬了折子,將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闡明,又整理好與此案相關的一應證據、案卷,連同折子一起送進了京裏。
消息傳進了京裏,在朝堂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自然有人借著武穆王出兵剿匪一事興風作浪,大談:“武穆王身為藩王,插手官府事宜,有逾越法度的嫌疑。”
以虞閣老為首的一幹保皇黨,卻認為:“匪徒們襲擊劫掠韶懿郡主,是目無法紀,藐視朝綱,不尊聖上,武穆王鎮守北境,若連小小匪徒都膽敢在他眼皮子底下造次,那麼他威嚴何在,又何以震內懾外?”
雙方各執己見,爭論不休。
最後還是太後娘娘出麵:“眾卿心係社稷,各執己見,但當務之急還是應以安置流民,緩解旱情為重。”
此言一出,朝臣們閉口了。
韶懿郡主到北境是為了協助武穆王,在遼東三省推廣番薯種植,從而緩解災情。
如今大周朝大部分流民都去往北境,如果番薯不能成功種植,這麼多流民的糧食從哪裏來?
幾百上千萬流民聚集在北境,沒有糧食,內有流民暴亂威脅,外有外敵虎視耽耽,武穆王就是三頭六臂怕也難以應付。
如此看來,韶懿郡主的安危高於一切。
這幫山匪,與十萬裏大山數十萬山匪有了牽連,就不是尋常人能夠處理,武穆王以雷霆手段剿滅了山匪,不僅沒錯,反而有功。
另外也是,官府呈上來的案卷清清楚楚,沒一處含糊,朝臣們也隻口上花花,真要挑錯,還真就挑不出來。
此事就此定論。
保皇黨一係感慨:“自從韶懿郡主,封了郡主,去往了北境後,我們在朝中還真有無往不利的勢頭。”